[实用新型]滑移门拖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42831.6 | 申请日: | 201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27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黄凯兵;仇宗来;吴承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3/12 | 分类号: | F16L13/12;H02G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崔华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移 门拖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移门拖链装置。
背景技术
高端商务车辆很多采用滑移门装置。滑移门具有乘员上、下车方便等显著优点,但是滑移门装置比传统的铰链门复杂,而滑移门供电系统更为复杂。
目前市场上的车用滑移门常电供应系统,在所述车用滑移门常电供应系统中,用于移动滑移门的拖链通常竖直布置,由于拖链的自身弯曲半径较大,所以在高度方向上占用了较多的空间。由于占用的空间较大,因此会影响乘员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占用空间较小的滑移门常电供给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节约部件占用空间的滑移门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移门拖链装置包括铺设于车门底部的拖链,所述拖链包括多对铰接在一起的链节对,每一对链节包括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第一链节具有第一铰接部,第二链节具有第二铰接部,其中:第一铰接部包括第一平面部分和凹陷圆柱面部分;在第二铰接部包括与第一平面部分和凹陷圆柱面部分配合的第二平面部分和凸起圆柱面部分,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夹角最大值为正向锁止角;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夹角最大值为反向锁止角。
优选地,所述正向锁止角为18至20度。
优选地,所述正向锁止角为19.3度。
优选地,所述反向锁止角为1度至5度。
优选地,所述反向锁止角为1.8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为相同的链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满足了整车对零部件占用空间小型化的要求;第二,结构简单,依靠自身的预紧力实现了运动轨迹的固定不变,从而有效防止了导线在滑移门来回往复运动中被夹伤或者割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滑移门装置占用最小的车身空间,将滑移门供电拖链平铺在车身中。这样用平铺方式布置拖链系统在高度方向上大大减少了在所占用的车身空间,给乘员提供了尽量多的高度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滑移门拖链装置中链节之间处于正向锁止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滑移门拖链装置中链节之间处于反向锁止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包括铺设于车门底部的拖链,所述拖链包括多个相互铰接的链节。每一节链条都可以是相同的零件,所述链节互相搭扣在一起,构成了整根拖链的链条束。每个链节具有正向锁止部和反向锁止部。优选地,拖链平铺在车身中下部设置的盒子中。
从局部分析,铰接在一起的拖链可以看作多对铰接在一起的链节对,每一对链节包括第一链节110和第二链节120,第一链节110与第二链节120具有相互配合的铰接部,即第一链节110具有第一铰接部;第二链节120具有第二铰接部。其中,第一铰接部包括第一平面部分112和凹陷圆柱面部分111,在第二铰接部包括第二平面部分122和凸起圆柱面部分 121,从而配合在一起。其中,第一铰接部的凹陷圆柱面部分111的弧长与第二铰接部的凸起圆柱面部分121弧长的长度不同,因此,第一链节与第二链节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夹角最大值为正向锁止角a。同理,如图2所示,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夹角最大值为反向锁止角b。其中,第一方向是拖链卷曲幅度最大的方向,例如开门过程中拖链卷曲的方向,第一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卷曲方向。
优选地,所述正向锁止角a的角度范围为18至20度。更优选地,正向锁止角a为19.3度。
优选地,所述反向锁止角b的角度范围为1度至5度。更优选地,反向锁止角b为1.8度。
通过正向锁止角和反向锁止角限制了链节之间的转动角度,从而限制了整根拖链的转动半径,因此节约了拖链在车辆上的占用空间。
尽管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上述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是其实现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应该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不同的变化和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28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续管作业机高压旋转接头
- 下一篇: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管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