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袋复合除尘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40771.4 | 申请日: | 2010-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72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刘怀平;徐志海;何美华;袁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40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除尘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器,特别是一种电袋复合除尘器。
背景技术
当前,电袋复合除尘器应用越来越多,电袋复合除尘器的结构也各有不同,但不管是哪种结构都存在以下一些缺点:
1、部分电袋复合除尘器为直通式结构,后续的袋除尘器没有净气室和提升阀,为在线清灰结构;另部分电袋复合除尘器为半离线式结构,即后续的袋除尘器设有净气室和提升阀,但下部的进风口没有阀门控制,可以与其它袋室相通。这两种结构均存在不能离线或不能完全离线清灰的缺陷,导致清灰不彻底,阻力上升速度快。
2、前面的电除尘器与后续的袋除尘器的卸灰口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会增加后续输灰设备的数量和难度,造成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完全离线清灰,清灰效果好,电除尘器与袋除尘器可共用输灰设备,且结构紧凑、简单的电袋复合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电除尘区灰斗、灰斗框架、电场系统、进口封头、内顶梁、支承架、均风板横梁、绝缘均风板、袋除尘区灰斗、卸灰阀、输灰装置、喷吹装置、滤袋、提升阀、进出风道、接管一、电动阀、接管二。
电除尘区灰斗的上边口与灰斗框架连接,电场系统通过内顶梁悬挂于灰斗框架的上方,均风板横梁架设于内顶梁上,绝缘均风板通过支承架的联接悬挂在电除尘区与袋除尘区之间,袋除尘区灰斗的上边口同样与灰斗框架连接,电除尘区灰斗和袋除尘区灰斗的下口与卸灰阀的上口相连,卸灰阀的下口与输灰装置连接。
电除尘区灰斗和袋除尘区灰斗在进风方向的边长等距,电除尘区灰斗的卸灰口与电除尘器的卸灰口在一条直线上。
袋除尘区的喷吹装置设在滤袋袋口的上方,提升阀设在袋除尘区每个室的进出风管上方,接管一的上口与进出风道的下边相通,下口与电动阀相连,电动阀的下口与接管二上口相连,接管二下口连接在灰斗框架上。
工作时,带有粉尘的气流经进口封头进入电场系统内,经高压直流电的荷电分离作用,80%左右的粉尘被收集下来。经振打作用,收集的粉尘落入电除尘区灰斗内,并由卸灰阀和输灰装置送走。残余的粉尘随气流经过绝缘均风板的均风作用进入到进出风道下侧内,并折向下经接管一、电动阀、接管二进入到袋除尘区灰斗内,在负压的作用下折向上经滤袋的过滤作用将残余粉尘全部收集下来,洁净气流经敞开的提升阀进入进出风道内并进入后续管道。当滤袋的外表面粉尘集聚到一定厚度时,同时关闭某一室的提升阀和电动阀,此时该室处于完全离线状态,启动喷吹装置,高压气体瞬间喷入到滤袋的内部进行脉冲喷吹清灰,由于该室处于完全密闭状态,喷吹离开滤袋表面的粉尘自由沉降到袋除尘区灰斗内。收集下来的粉尘经卸灰阀和输灰装置送走。待粉尘完全沉降后,重新打开提升阀和电动阀,该室进入过滤工作状态,同时进入到下一个袋室的清灰程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少了输灰装置的数量,简化了工艺布置的流程;完全离线清灰,清灰彻底,阻力上升缓慢,喷吹次数减少,滤袋使用寿命得到延长,保证了电袋复合除尘器长期、稳定、低阻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袋除尘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卸灰口布置示意图。
图中:1为电除尘区灰斗、2为灰斗框架、3为电场系统、4为进口封头、5为内顶梁、6为支承架、7为均风板横梁、8为绝缘均风板、9为袋除尘区灰斗、10为卸灰阀、11为输灰装置、12为喷吹装置、13为滤袋、14为提升阀、15为进出风道、16接管一、17为电动阀、18为接管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07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