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638742.4 | 申请日: | 2010-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4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国;刘新业;霍秀梅;宋春峰;刘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B7/00 | 分类号: | C21B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 |
| 地址: | 014010 内蒙***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传动 紧凑 密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
背景技术
炼铁高炉装料设备中,密封阀主要用于隔阻高炉高温、带压的煤气。对于这种密封阀,不仅要求密封效果良好,还要求在实际使用中方便、易维护。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密封阀(例如:卢森堡的保尔·沃特公司开发的PW型密封阀)存在如下缺点:
1.设备高大。这增加了炉顶装料设备的建设投资和材料消耗费用。
2.结构复杂。该密封阀的传动机构与箱体之间采用法兰连接方式固定,在整体检修时还需要一套专门的检修装置将整个传动机构与箱体分离;再次安装时存在较大的位置误差影响密封,检修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耗时长。
3.胶圈寿命较短。该密封阀在密封时,阀座对胶圈产生局部冲击力,并且密封圈密封时还需要加热,影响了胶圈寿命。
4.密封效果不佳。阀板与杠杆采用销钉安装没有自由度影响密封圈寿命和密封效果。
5.更换易损件密封胶圈时,需要人员进入设备内部进行更换,存在很大的危险。
6.润滑点较多。
综上所述,可知现有技术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现有的密封阀存在成本较高以及使用不便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改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此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密封阀成本较高以及使用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其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包括:纵向传动机构,其包括:第一液压缸1的活塞杆与拉杆11连接,拉杆11与联杆10连接,联杆10与杠杆5连接,杠杆5与阀板8连接使阀板8开启/关闭;横向传动机构,其包括:第二液压缸2的活塞杆与曲臂16连接,曲臂16与空心轴13连接,空心轴13与支架4连接,支架4与杠杆5连接,杠杆5与阀板8连接使阀板8旋转。
其中,杠杆5通过球头销轴9与阀板8连接。
其中,阀板8上装配有密封圈7。
其中,密封圈7为硅橡胶密封圈。
其中,与箱体3连接的压头6与密封圈7紧密结合。
其中,纵向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接近开关、第二接近开关、第一感应板;第一感应板与拉杆11连接,并且第一感应板在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之间移动,设置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的位置控制纵向传动机构动作。
其中,横向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三接近开关、第四接近开关、第二感应板;第二感应板与曲臂16连接,并且第二感应板在第三接近开关和第四接近开关之间移动,设置第三接近开关和第四接近开关的位置控制纵向传动机构动作。
其中,纵向传动机构及横向传动机构分别与箱体3采用过盈配合螺栓连接。
其中,第一液压缸1与支座17连接,支座17与空心轴13连接,空心轴13与轴承座14连接,轴承座14与轴座12连接,轴座12与箱体3连接。
其中,第二液压缸2缸座通过支承架15与轴座12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该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结构简单紧凑,并且制造简单,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I)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纵向动作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横向动作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的控制开关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局部(II)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
参考图1及图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I)放大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传动紧凑式密封阀安装在箱体3上,该密封阀的传动机构(纵向传动机构和横向传动机构)与箱体3之间采用过盈配合螺栓紧固的方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87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性可弯曲吸引器头
- 下一篇:颅内血肿引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