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防眩可视倒车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637153.4 | 申请日: | 2010-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64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 发明(设计)人: | 明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汽车用品(广东)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04 | 分类号: | B60R1/04;B60R1/08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廖平 |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可视 倒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领域,尤其涉及辅助汽车驾驶员驾驶时的电子防眩与可视倒车系统。
背景技术
车内后视镜是各种机动车辆非常常用的一种车内附件,它对于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夜间行车时,当后方有强烈灯光照射时,内后视镜就会反射该强烈灯光刺激到驾驶员的眼睛。此时内后视镜做成防眩镜片尤为必要,做成防眩镜片后,镜片会自动变暗,降低发射率,从而保护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现有技术中,电子防眩用后视镜的两端施加一个电压,从而根据反射光的强度自动使镜片变暗,减弱反射到驾驶员眼睛的光线,达到防眩的目的。虽然这类防眩用后视镜片能够解决防眩的目的,但是如果驾驶员倒车而此时后方又有强烈的灯光照射,此时防眩镜片仍会自动变暗,给驾驶员倒车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防眩可视倒车系统,集合电子防眩镜和倒车后视摄像头为一体。该系统在驾驶员前行时,自动探测后方是否有强烈灯光照射,如有,防眩后视镜片自动变暗达到防眩的目的,该系统在驾驶员倒车时,关闭防眩,运行后视镜中TFT屏幕,在此屏幕中显示后方摄像头所拍摄的景物,方便倒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电子防眩可视倒车系统,包括处理器、传感器、防眩镜片、电源、屏幕驱动、LED驱动、屏幕、摄像头,电源为处理器供电后,传感器把采集到的信号送至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结果送至防眩镜片;处理器接收到倒车信号时,关闭传感器,指示LED驱动采集LED背光灯信息送至屏幕显示出来,处理器并指示电源为摄像头供电,摄像头把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屏幕驱动送至屏幕显示出来。
作为改进,电子防眩可视倒车系统还包括一处理器开关,与处理器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电子防眩可视倒车系统工作与否。通过该开关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启用防眩镜或倒车显示。
作为改进,电子防眩可视倒车系统还包括一电源指示LED,与处理器相连,电源为处理器供电时所述电源指示LED工作。
作为改进,电子防眩可视倒车系统还包括一装饰LED,与处理器相连,车内低照度时,所述装饰LED自动开启,用于装饰和照明。
优选地,所述屏幕采用3.5寸的TFT显示器。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为一单片机控制单元。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传感器包括前光传感器和后光传感器,分别安装于防眩镜片的前面和后面。前光传感器是要是判断运行时的时间段,即判断是白天、黄昏还是黑夜,后光传感器主要是判断后方车辆灯光的强度。通过前光传感器和后光传感器的检测,产生很多组合,把各种组合交由处理器来判断现在是不防眩,还是进行浅度防眩、中度防眩或深度防眩。
作为改进,所述LED驱动采集LED背光灯信息为车所在位置的环境信息,是通过一环境传感器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
1、系统集中电子防眩系统与可视倒车系统为一体,并且二者互不影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倒车时后视镜处于防眩状态而使镜片变暗带来的安全隐患。
2、本系统设计简单且智能化高,具体为防眩时由处理器控制防眩镜片自动防眩的方式包括浅度防眩、中度防眩或深度防眩,倒车时通过后方摄像头以及环境传感器把汽车周围特别是后方的镜像显现于TFT屏幕中。
3、系统把电子防眩系统与可视倒车系统集成为一体,有效的节约了车内空间,并且二者都是由车内后视镜表现出来,方便了驾驶员的操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防眩可视倒车系统的正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防眩可视倒车系统的后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防眩可视倒车系统的结构框图;
其中:1、TFT屏幕 2、防眩镜片 3、防眩指示灯 4、眩光传感器5、调节按钮② 6、调节按钮① 7、功能开关8、环境传感器 9、装饰LE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做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汽车用品(广东)有限公司,未经本田汽车用品(广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71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