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够高效除尘的并条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34943.7 | 申请日: | 201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24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朱爱民;李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市苏中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5/22 | 分类号: | D01H5/22;D01H5/66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卢霞 |
地址: | 22669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高效 除尘 并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条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高效除尘的并条机,属于纺织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并条是纺纱工艺中的一道重要工序,作用是改善条子的内部结构,从而提高其长片段均匀度,同时降低重量不匀率,使条子中的纤维伸直平行,减少弯钩,使细度符合规定,使不同种类或不同品质的原料混和均匀,达到规定的混和比。并条工序主要包括:1)并条:将6-8根条子并合,改善棉条的长片段不匀;2)牵伸:将并合后的棉条抽长拉细,使得纤维伸直平行,并使得小棉束分离为纤维;3)均匀混合:通过各道并条机的并合与牵伸,可使各种不同性能的纤维得到充分混合,以防止产生“色差”;4)成条:将并条机制成的棉条,有规则地圈放在棉条筒内。
并条工序通过并条机完成,并条机主要包括下列机构:1)喂入机构;2)牵伸机构;3)成条机构;4)自动换筒机构,其中牵伸机构是并条机的关键机构,当纤维在牵伸区域快速移动时,容易产生扩散现象,使得短纤维、飞花及尘屑飞扬,如不及时清除,不仅使得车间含尘量增加,影响人体健康,同时也容易带入棉层,造成纱疵,为了保证牵伸作用正常进行,牵伸机构中通常设有清洁装置,但是现有的清洁装置存在着吸风速度慢,吸尘负压不足,导致清洁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高效除尘的并条机。
本实用新型的能够高效除尘的并条机,包括喂入机构、牵伸机构、成条机构和自动换筒机构,其中牵伸机构包括罗拉、胶辊、压力棒、加压装置、集束装置和清洁装置,所说的清洁装置为负压式吸风装置。
优选地,
所说的负压式吸风装置包括封闭式滤尘箱、设在滤尘箱上的揩擦器、吸风口、抽风口和设在滤尘箱内的负压控制装置,所说的揩擦器包括与胶辊相连的上揩擦器和与罗拉相连的下揩擦器,所说的吸风口包括与胶辊相连的上吸风口和与罗拉相连的下吸风口,所说的负压控制装置包括吸风电机、风机和压力提醒装置。
更优选地,
所说的压力提醒装置为压力传感器,壳体上设有警示灯。
所说的下吸风口处设有网状滤尘罩。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采用负压式吸风装置进行清洁,其清洁效果好,能够有效去除飞花和尘屑,改善了环境,保证了产品质量;
2)通过压力控制装置来监控压力的情况,可以保护电机,延长其使用寿命,节约用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并条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负压式吸风装置,2为上吸风口,3为下吸风口,4为上揩擦器,5为下揩擦器,6为网状滤尘罩,7为负压控制装置,8为抽风口,9为封闭式滤尘箱,10为喂入机构,11为牵伸机构,12为成条机构,13为自动换筒机构,14为胶辊,15为罗拉。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能够高效除尘的并条机,包括喂入机构10、牵伸机构11、成条机构12和自动换筒机构13,其中牵伸机构11包括罗拉15、胶辊14、压力棒、加压装置、集束装置和清洁装置,所说的清洁装置为负压式吸风装置1,包括封闭式滤尘箱9、设在滤尘箱上的揩擦器4、5、吸风口2、3、抽风口8和设在滤尘箱内的负压控制装置7,揩擦器包括与胶辊相连的上揩擦器4和与罗拉相连的下揩擦器5,吸风口包括与胶辊相连的上吸风口2和与罗拉相连的下吸风口3,负压控制装置7包括吸风电机、风机和压力提醒装置。所说的压力提醒装置为压力传感器,壳体上设有警示灯,下吸风口3处设有网状滤尘罩6。
本实用新型的并条机在进行清洁工作时,将负压式吸风装置的上吸风口2对准胶辊,下吸风口3对准罗拉, 风机旋转工作时在主壳体内形成负压腔,上揩擦器4清除胶辊表面的飞花及尘屑,通过上吸风口2吸入滤尘箱,下揩擦器5清除罗拉表面的飞花及尘屑,通过下吸风口3的滤尘罩6吸入滤尘箱,再通过抽风口8抽出,当压力传感器感应到吸风装置内的负压低时,会发出警示信号,报警灯亮,则切断电机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市苏中纺织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市苏中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49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