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处理炉用喷流冷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28486.0 | 申请日: | 2010-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70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郑秀凤;徐芳;蒋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中门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5/02 | 分类号: | F27D15/02;C21D1/00;C21D9/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12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处理 喷流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处理炉用喷流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处理炉用喷流冷却装置参见中国专利文献“管棒材高强度喷流冷却装置”,公开号:ZL200920095852.8,该冷却装置包括循环风机和设置在循环风机下方的热交换器,在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上下通道,从上下通道喷出大量高速保护气氛对工件进行冷却,能够实现对工件上下喷风。按照该专利实施的喷流冷却装置不能实现工件的前段对冷却速度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件前段冷却速度快的热处理炉用喷流冷却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处理炉用喷流冷却装置,其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循环风机、上部与循环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的风冷室、设置在风冷室内用于放置工件的承载台、设置在风冷室内位于承载台上方的热交换器、设置在风冷室内的喷风体以及两端分别与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和喷风体相连通的第一通道,喷风体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承载台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喷风体上开设有多个朝向承载台的喷风孔,喷风体分为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喷风区域,喷风体的多个喷风区域内的喷风孔的分布密度自进料端向着出料端的方向依次递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方面,每个喷风体的喷风区域内的喷风孔成行排列,每一行中的两相邻喷风孔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个喷风体的喷风区域内的相邻两行的喷风孔之间相互错开。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具体方面,喷风体包括下板、盖设在下板上的上板,喷风孔开设在下板上,喷风体还具有位于两侧的且沿下板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回风通道。优选地,回风通道的轴心线方向与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在0°~45°之间,多个回风通道的角度可以相同或不同。优选地,靠近进料端的回风通道的轴心线方向与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靠近出料端的回风通道的轴心线方向与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最优选地,靠近进料端的回风通道的轴心线方向与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靠近出料端的回风通道的轴心线方向与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
根据本发明,喷流冷却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两端分别与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和风冷室的底部相通的第二通道,承载台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二通道相连通的通孔。优选地,承载台也分为沿其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喷风区域,承载台的多个喷风区域内的通孔的分布密度自进料端向着出料端的方向依次递减。承载台的每个喷风区域内的通孔成行排列,每一行中的两相邻通孔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两行的通孔之间相互错开。
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喷风体具有喷风孔的分布密度自进料端向着出料端的方向依次递减的多个喷风区域,在风量一定时,靠近进料端的喷风区域的喷风量最大,冷却效果最好,因而工件一进入风冷室内,其前段即被迅速冷却。本发明特别适于经过热处理炉加工后的管状工件的冷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热处理炉用喷流冷却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承载台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风体在除去其上板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风体的在除去其局部上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风冷室;2、循环风机;21、进风口;22、出风口;3、喷风体;31、喷风孔;32,82、喷风区域;33、下板;34、上板;35、回风通道;4、第一通道;5、第二通道;6、热交换器;7、输送带;8、承载台;81、通孔;9、水冷壁;10、下风室;11、控风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按照本实施例的热处理炉用喷流冷却装置包括具有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的循环风机2、上部与循环风机2的进风口21相连通的风冷室1、设置在风冷室1内用于放置工件的承载台8、设置在风冷室1内位于承载台8上方的热交换器6、设置在风冷室1内位于承载台8上方的喷风体3、两端分别与循环风机2的出风口22和喷风体3相连通的第一通道4、两端分别与循环风机2的出风口22和风冷室1的底部相连通的第二通道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中门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中门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84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