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测量工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626438.8 | 申请日: | 2010-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73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向远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5/18 | 分类号: | G01B5/18;G01B5/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 地址: | 40132***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量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测量工具。
背景技术
过去在金属或非金属用浇注、挤压、压延、锻造等工艺成型时,如果表面出现小孔,就用一根小针插入孔内,然后用手指卡住被测工件的平面位置,从孔内取出后,再用钢板尺或游标卡尺来测量小针的长度,也就是小孔的深度。如果表面弯曲,就用游标卡尺的尺面(102、202)和钢板尺(101)或深度游标卡尺(201)来测量工件(103、203)的弯曲度(如图1和图2所示)。
以上方法测量小孔的深度和工件的弯曲度,测量精度差,特别是加工量小,要求高的工件,由于不能准确的测量出小孔的深度或表面的弯曲度,所以无法准确得知该工件是否满足精度要求。另外,有的工件成型后需要对表面进行机械加工,这时就需要测量小孔的深度,看是否小于加工量。若通过测量得知小孔的深度大于加工量,则无需进行后面的机械加工工序。然而目前的测量方法或者测量工具不能准确的测量出小孔的深度,无法给是否能够进行后面的机械加工提供准确的依据。经常在加工后发现不能把缺损部位(即小孔)完全加工掉,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加工费,而且还造成运费和生产时间的浪费,所以也只好按报废处理,这就给工厂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亟需一种能够对缺损部位进行精确测量的测量工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量工具,以对工件缺损处的小孔深度和表面弯曲度进行精确测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测量工具,包括:
百分表或千分表;
表座,其上设有供所述百分表或千分表上的量杆伸入的装配孔,所述百分表或千分表的量杆插设在所述装配孔内,并通过螺钉固定。
优选的,在上述测量工具中,所述百分表或千分表上的量杆连接的表头是顶部为圆头的圆表头或顶部为尖头的自行车辐条。
优选的,在上述测量工具中,所述尖表头为顶部经过磨尖处理的尖表头。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测量工具通过在表座上设置百分表或千分表,并通过螺钉将百分表或千分表紧固在预设位置。使用前,先将量杆上固定的表头伸出表座的下表面一端距离,该距离需大于工件缺损处的最大深度。使用时,将表座放置在工件表面上,记录下此时的百分表或千分表的第一读数,然后使尖表头放入小孔内,通过表针的反转得到第二读数,将第一读数减去第二读数即为小孔的深度。工件表面弯曲度的测量方法和小孔深度的方法相似。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测量工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准确,由于百分表或千分表精度较高,所以用此工具能精确的测量小孔和工件的弯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利用钢板尺测量工件表面弯曲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工件表面弯曲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测量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测量工具的侧视图;
图5为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量工具测量工件小孔深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量工具测量工件表面弯曲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量工具测量工件槽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量工具测量工件高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量工具,以对工件缺损处的小孔深度和表面弯曲度进行精确测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测量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测量工具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64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变传感器保护罩
- 下一篇:聚乳酸类聚合物组合物、其成形品及薄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