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级组合换热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26109.3 | 申请日: | 2010-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82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颖 |
| 主分类号: | F28D1/06 | 分类号: | F28D1/06;F28F1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24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级 组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热交换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广泛用于气气、液液或气液热量交换的多级组合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化工、锅炉、热水器、空调冷水机组、热泵热水器及热水空调等技术领域,都会使用到用于气气、液液和气液热量交换的热交换装置,热交换装置根据用途不同,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换热器可以对换热液体或气体进行升温或降温,在各类系统中可以起着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冷凝器、再沸器等作用。现有的换热器基本上采用单级换热,既使用单个的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这样,导致换热液体或气体的温度范围过窄,不能够满足用户需要多个温区的要求,且不能起到良好的蒸发或冷凝效果,同时,由于其结构复杂而导致成本高且可靠性低,很难实现大规模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换热效率高,且可以提供多个温区换热液体或气体的多级组合换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级组合换热装置,包括多个换热单元,每个换热单元包括一个封闭的容器,在所述容器内设置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的两端分别与用于工质进出的工质一管和工质二管相连接,所述容器上固定连接有用于换热液体或气体进出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多个换热单元中的工质一管和工质二管按工质流动方向串联相连接,多个换热单元中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按换热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方向串联连接,所述工质的流动方向与换热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每个换热单元中的工质一管、工质二管、第一换热管及第二换热管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容器的底壁上,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顶部开口直接开在所述容器底壁上并与所述容器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穿过所述容器的底壁伸入至容器的内部。
所述每个换热单元中的换热模块包括直管和螺旋盘管两部分,所述直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工质一管,所述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螺旋盘管的顶部,所述螺旋盘管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工质二管。
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顶部开口位于所述容器内腔的上部,所述第一换热管为一直管。
在所述每个换热单元的容器的底壁上连通一排污管。
在至少一个换热单元中,位于容器外部的所述第一换热管上连通一泄压管,所述泄压管上设置一泄压阀。
在至少一个换热单元中设置外加电流阴极保护装置,所述外加电流阴极保护装置包括置于所述容器内腔中的阳极、固定于所述容器壳体上的阴极及直流电源,所述阳极通过绝缘材料绝缘固定于所述容器的壳体上,所述阳极固定连接于所述容器的底壁上。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单元之间用于连通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连接管路上设置一用于换热液体或气体排出的分支管路,在所述每个分支管路上设置排放阀。
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级组合换热装置,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而且该装置是由多个换热单元组成,可以实现对工质显热和潜热的分别提取,对换热液体或气体逐级冷却或加热,可以提取多个温度段的换热液体或气体,满足用户对换热液体或气体温度的不同需求,同时大幅度提高了换热系统的效率,实现高效换热的目的。可广泛用于石油化工、锅炉、热水器、空调冷水机组、热泵热水器、热水空调器等众多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将所有管路均固定连接于容器的底部,使得该换热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同时也简化了加工工艺,无论容器的底部采用焊接工艺或是采用法兰盘工艺,均可以大幅度降低材料及制造成本,并可大幅度提高其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调节每个换热单元中的第一换热管的高度,实现容器内换热液体或气体的有效分层,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不同温度要求的液体或气体,进一步提高了整个装置的换热效率和换热速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在容器的底部连通一排污管,可以实现在换热液体污浊时的有效排放,保证了液体的洁净,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同时也使得换热后的液体达到卫生标准。
在至少一个换热单元中设置泄压管和泄压阀,可以实现系统压力超标时自动泄压保护,同时不会被沉在容器底部的污浊物堵塞,保证了整个装置的安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外加电流阴极保护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换热液体对容器壳体等金属的腐蚀,进一步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颖,未经李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61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