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尘器用的高效率电风机定叶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24199.2 | 申请日: | 2010-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4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志洪 |
| 主分类号: | F04D29/28 | 分类号: | F04D29/28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孟斌 |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尘 器用 高效率 风机 叶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高效电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吸尘器用的高效率电风机定叶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吸尘器电风机用的定叶轮,其上、下叶片设计不够合理,例如与动叶轮出风口相邻的两上叶片的对接口宽度较大,使相邻两上叶片之间构成前宽后窄的风道,而且对接口处与动叶轮出风口距离较大,造成与动叶轮出风口对接不够紧密,容易造成漏风形成涡流,降低电风机的导风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风道流畅,减少气流的回流和涡流,提高风机的输出功率的定叶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吸尘器用的高效率电风机定叶轮,其特征是,包括带中心穿孔的中间板体以及分别按圆周方向呈螺旋状布设在中间板体上、下端面的多块弧形状上、下叶片,上端面设有与上叶片内侧延伸末端连接的内接圆腔,所述相邻两上叶片之间沿外侧至内接圆腔方向呈逐渐缩窄状构成前窄后宽的风道,且上叶片的延伸末端和内接圆腔设有共有弧线。采用该结构的定叶轮,由于使相邻上叶片之间的风道是前窄后宽设置,使风道形成一定的压力,形成负压,减少气流的回流和涡流,当流速达到某一临界点时,使流量和负压值最大,提高风机的输出功率,使风道更加流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实施方案,所述上叶片和内接圆腔的共有弧线的直线长度L1为2mm-6mm。
所述上叶片的外侧延伸始端延伸出中间板体外侧,其延伸始端处的直径为120mm-126mm。
所述内接圆腔的直径为95mm-98mm。
所述上叶片的半径R为55mm-70mm。
所述上叶片风道两侧与内接圆腔相交点的延长线与垂线之间的夹角α为29°-38°,最佳实施方案的α为29°。
所述下端面上按圆周方向设有17块下叶片。
所述下叶片的延伸始端处的直径为110mm-128mm。
所述下叶片的延伸始端与中心穿孔圆心的连线和中心穿孔圆心的垂线之间的夹角β为10°-18°。
所述上端面上按圆周方向设有17块上叶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用的高效率电风机定叶轮,由于使相邻上叶片之间的风道是前窄后宽设置,而且叶片和内接圆腔设有共有弧线,使风道形成一定的压力,形成负压,减少气流的回流和涡流,当流速达到某一临界点时,使流量和负压值最大,配合其他参数的调节,有效提高风机的输出功率,使风道更加流畅;
(2)、所述上、下端面上均分别设有17块上、下叶片,使上、下叶片的风道对接顺畅,使流速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示,一种吸尘器用的高效率电风机定叶轮,其特征是,包括带中心穿孔1的中间板体2以及分别按圆周方向呈螺旋状布设在中间板体2上、下端面的多块弧形状上、下叶片3、4,上端面设有与上叶片3内侧延伸末端连接的内接圆腔5,所述相邻两上叶片3之间沿外侧至内接圆腔5方向呈逐渐缩窄状构成前窄后宽的风道8,且上叶片3的延伸末端301和内接圆腔5设有共有弧线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实施方案,所述上叶片3和内接圆腔5的共有弧线的直线长度L1为2mm-6mm,最佳实施方案的L1为5.8mm。
所述上叶片3的外侧延伸始端7延伸出中间板体2外侧,其延伸始端7处的直径为120mm-126mm,最佳实施方案的为121.5mm。
所述内接圆腔5的直径为95mm-98mm,最佳实施方案的为97.7mm。
所述上叶片3的半径R为55mm-70mm,最佳实施方案的R为67.47mm。
所述上叶片3风道8两侧与内接圆腔5相交点的延长线与垂先之间的夹角α为29°-38°,最佳实施方案的α为29°。
所述下端面上按圆周方向设有17块下叶片4。
所述下叶片4的延伸始端处的直径为110mm-128mm,最佳实施方案的为121.5mm。
所述下叶片4的延伸始端与中心穿孔1圆心的连线和中心穿孔1圆心的垂线之间的夹角β为10°-18°,最佳实施方案的β为11.5°。
所述上端面上按圆周方向设有17块上叶片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志洪,未经刘志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41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伴热输油管的扁弧换热管
- 下一篇:扁平型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