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真空调节阀的真空缓冲罐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23303.6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2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成;方敏;宋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乡市恒隆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03 | 分类号: | B01J3/03 |
代理公司: | 杭州金源通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6 | 代理人: | 唐迅 |
地址: | 3145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调节 缓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表面活性剂生产设备,尤其是一种带真空调节阀的真空缓冲罐。
背景技术
现有表面活性剂生产装置包括反应釜和真空缓冲罐,真空缓冲罐一端连接真空泵,同时又与反应釜相连,通过真空泵可对反应釜进行抽真空操作,而真空缓冲罐则起到缓冲的功能。现有的真空缓冲罐都只有简单的进出口(即与真空泵相连接的抽真空管、以及与反应釜相连接的中间管),不能起到调节真空的作用,采用现有的真空缓冲罐在表面活性剂生产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脱水脱气都会有少量物料由于真空度过高而伴随蒸汽跑出,而在物料凝固点较低情况下又会产生堵塞管道的情况;另外,由于跑料问题的存在,产品容易出现废料,工艺配方也要随之变化,因此影响了正常生产,给企业带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必要对真空缓冲罐进行改进使其具有真空调节功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具有真空调节功能的带真空调节阀的真空缓冲罐。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带真空调节阀的真空缓冲罐,包括罐体,罐体上连接有与真空泵相连接的抽真空管、以及与反应釜相连接的中间管,所述罐体上还设有一真空调节管,该真空调节管上设有真空调节阀。真空调节管优选为DN20的管道。在生产脱水时,反应釜上阀门(通常为真空球阀,位于反应釜与真空缓冲罐相连的中间管上)处于全开状态,通过调节缓冲罐上的真空调节阀,使真空度保持在-0.8MPa,然后根据实际脱水情况,慢慢关小阀门,增加真空度;在后期脱气过程中,通过调节阀门开度,可随意调节工艺需要的真空大小。
为了方便操作,所述真空调节管设置在罐体中部。
作为优选,所述真空调节阀为截止阀。
本实用新型所得的带真空调节阀的真空缓冲罐,具有真空调节功能,且操作方便,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通过调节真空调节阀的开度,得到所需的真空度,可减少了因真空度高而导致跑料现象,确保正常生产;另外可减少了反应釜上真空球阀的实用频率,增加球阀实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所得的带真空调节阀的真空缓冲罐,解决了在表面活性剂生产中容易跑料的现象,防止真空管道堵塞,提高工艺精确性,避免因真空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带真空调节阀的真空缓冲罐与反应釜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罐体1、抽真空管2、中间管3、反应釜4、真空调节管5、真空调节阀6、真空球阀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带真空调节阀的真空缓冲罐,包括罐体1,罐体1上连接有与真空泵相连接的抽真空管2、以及与反应釜4相连接的中间管3,所述罐体1上还设有一真空调节管5,该真空调节管5设置在罐体1中部,且该真空调节管5上设有真空调节阀6。所述真空调节阀6为截止阀。真空调节管5为DN20的不锈钢管道。
在生产脱水时,反应釜4上阀门(通常为真空球阀7,位于反应釜4与真空缓冲罐相连的中间管3上)处于全开状态,通过调节缓冲罐上的真空调节阀6,使真空度保持在-0.8MPa,然后根据实际脱水情况,慢慢关小阀门,增加真空度;在后期脱气过程中,通过调节阀门开度,可随意调节工艺需要的真空大小。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带真空调节阀的真空缓冲罐,具有真空调节功能,且操作方便,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通过调节真空调节阀6的开度,得到所需的真空度,可减少了因真空度高而导致跑料现象,确保正常生产;另外可减少了反应釜4上真空球阀7的实用频率,增加球阀实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技术启示所作常规的改动,如选择其他类型的真空调节阀6门,或者真空调节管5选用其他的管径、材料及安装位置,又或者采用自动控制的方案(在缓冲罐内设压力传感器,并以此为信号,用PLC来控制真空调节阀6)等,应当都落入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乡市恒隆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桐乡市恒隆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33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