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蓝牙、ZigBee与因特网的异构网络互连网关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23200.X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9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典洪;沈耀东;陈分雄;肖万源;王勇;韩家宝;彭岳其;李明明;刘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H04W84/18 | 分类号: | H04W84/18;H04W88/16;H04B5/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 代理人: | 刘荣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蓝牙 zigbee 因特网 网络 互连 网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蓝牙、ZigBee与因特网的异构网络互连网关。
背景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前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涉及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成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传感器技术、微机电系统、现代网络和无线通信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现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扩展了人们信息获取能力,将客观世界的物理信息同传输网络连接在一起,在下一代网络中将为人们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真实的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获取客观物理信息,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应用于军事国防、工农业控制、城市管理、生物医疗、环境检测、抢险救灾、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等领域,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对21世纪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技术之一。
ZigBee协议建立在IEEE 802.15.4(LR_WPAN,低速率无线个人区域网)上,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首选的组网技术之一,大量传感器节点之间通过ZigBee协议进行自组网,用于提供低成本和低功耗的设备网络的连接,电池的寿命可以维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使用IEEE802.15协议,其实质内容是为固定设备或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建立通用的无线电空中接口,将通信技术与计算器技术进一步结合起来,使各种3C设备在没有电线或电缆相互连接的情况下,能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相互通信或操作,是一种低成本、低功率无线「线缆替代」技术。ZigBee传输速率比较低,远不及蓝牙;但ZigBee的响应速度较快,而蓝牙设备之间建立连接需花费较长时间。因此,迫切需要提供一种能够使蓝牙、ZigBee与因特网互连的网络网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蓝牙、ZigBee与因特网的异构网络互连网关,其不仅可对大量传感器节点之间通过ZigBee协议进行自组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各种管理和维护,接收并显示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健康状态、监测数据等工作,还可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提供多种网络接入方案,还可实现三种异构网络之间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传输,从 而使接入到因特网的蓝牙网络和ZigBee网络具有监测数据的透明转发、网络远程监控、诊断和管理的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基于蓝牙、ZigBee与因特网的异构网络互连网关,由蓝牙无线射频收发单元、ZigBee无线射频收发单元、ARM11嵌入式处理器控制单元、因特网接口控制单元、触摸屏接口控制单元、按键接口控制单元、USB接口和SD卡接口控制单元组成;其中蓝牙无线射频收发单元、ZigBee无线射频收发单元、因特网接口控制单元、触摸屏接口控制单元、USB接口和SD卡接口控制单元分别与ARM11嵌入式处理器控制单元双向电连接;按键接口控制单元与ARM11嵌入式处理器控制单元单向电连接。
蓝牙无线射频收发单元采用BF10模块,ZigBee无线射频收发单元采用CC2530芯片,因特网接口控制单元采用DM9000AE芯片,ARM11嵌入式处理器控制单元采用S3C6410芯片,触摸屏接口控制单元采用AT043TN24V.1芯片,USB接口和SD卡接口控制单元采用S3C6410芯片内部资源进行外部扩展,可外接带SD接口、USB接口的设备。蓝牙与ZigBee网络发送自身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健康状态、监测数据等相关信息,通过串口传输到ARM11嵌入式处理器控制单元进行处理后,由触摸屏接口控制单元进行显示和接收用户键入的网络管理等命令,或通过因特网接口控制单元接入因特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32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