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拉链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19613.0 | 申请日: | 201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42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陈聿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聿丰 |
主分类号: | A44B19/42 | 分类号: | A44B19/42;H02P2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韩洪 |
地址: |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街***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机。
【技术背景】
拉链又称拉锁,是一个可重复拉合、拉开的由两条柔性的可互相啮合的连接件。它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常见的拉链形式有单头闭尾式、双头闭尾式、双头开尾式等。
链牙有大小之分,齿形各有不同,拉头造型富于变化,既可作拉手,又可作装饰。拉头还可保险,当拉链拉合后不会自动滑开:拉链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即两条拉链带通过拉头的作用,使其能随意的拉合或拉开。
各种相配的两条链牙带,通过拉头的作用,可以随意的拉合或拉开,当拉头向前移动时,两条链牙带上的链牙脚因拉头内腔闭合角的形状限制,受到推挤,从而互相有规则的啮合,这就形成了拉链的闭合状态。当拉头拉至拉链的顶点时,因上止合拢后的宽度大于拉头内腔最狭处的宽度,而对拉头起了限位的作用,使拉头不至於从链带上脱落,当拉头向后拉时,由於拉头内腔拉体柱的两侧柱面组成的劈开角(二面角)的作用把链牙的牙锋与牙谷逐个分开,使两条链牙带分离。拉头拉至链的底部时,因下上齿的宽度大于拉头内腔口部的宽度而起限位的作用,使拉头不至于从链带上脱落。
目前,对拉链进行加工成型的拉链机主要有立式电控箱和卧式电控箱两种。这两种拉链机的结构及基本原理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电控箱的形式不同。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操作者按压电控箱11上的按钮后可启动电动机12运转,电动机12的运转通过传动皮带轮13及机轴14将动力传输到带动圆盘15,由带动圆盘15将尼龙线料筒16上的尼龙线缠绕于中心棒18上的中心线上,经成型模组19加热后冷却,使左链条、右链条复合而完成拉链产品。其电控箱11中控制电路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启动开关传出运转信号后使电磁开关MC2激磁作动,接通电磁开关MC2的接点13和14、1和2、3和4、5和6,由电磁开关MC2直接控制电动机12开始运转,按下停止开关Stop中断运转信号,使电磁开关MC2断开上述接点,停止电动机12继续运转。图2中Motor为电动机,F3、F4为保险丝,MC1、MC2均为电磁开关,DL为热动电驿,Power为电源开关,Start为启动开关,Stop为停止开关,auto为手/自动开关。
目前,该结构中采用的电动机12一般是1.5KW的电动机,额定输出电流为3.9A,实际运作输出电流约3.0A。因为拉链有大小规格,而电动机的转速是固定的,所以都是通过改变传动皮带轮速比来满足不同生产速度的需求,这种方式不但电能浪费严重,而且较高的速比加快了皮带磨损,缩短了皮带的使用寿命,并且,皮带更换麻烦、费事,缺乏变动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拉链机,能够降低能耗,延长皮带使用寿命,且使用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拉链机,包括电动机、传动皮带轮、机轴、带动圆盘、尼龙线料筒、中心棒、中心线吊篮、成型模组,所述电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皮带轮及机轴传输到带动圆盘,带动圆盘将尼龙线料筒上的尼龙线缠绕于中心棒上的中心线上,还包括变频器和设有控制电路的电控箱,所述电控箱的控制电路经过变频器后连接到电动机进行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启动按钮和继电器,所述启动按钮连接到继电器的输入控制端,继电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变频器的输入端,变频器的输出端连接到电动机。电路简单,控制方便,成本低。
作为优选,还包括收料组件,所述成型模组设在中心线的输出部,收料组件设在成型模组的输出部,结构简单,收料方便,效率高。
作为优选,所述电动机为1.5KW的电动机,最适合拉链机的功率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变频器安装在电控箱上方,易于安装,便于操作,且不占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聿丰,未经陈聿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96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存放三棱锥柄刀具组的组合刀套
- 下一篇:LED灯盘热对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