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17489.4 | 申请日: | 2010-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58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李保安;乔恩;范先念;赵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菱无线通信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3/06 | 分类号: | H01P3/06;H01Q13/22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黄立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耦合 漏泄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电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漏泄同轴电缆是外导体不完全封闭的同轴电缆。射频信号在漏泄同轴电缆内部传输的过程中,一部分射频信号通过外导体孔隙耦合到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射频信号也可以通过外导体孔隙耦合到电缆内部。因而,漏泄同轴电缆兼具射频信号传输线和收发天线之双重功能。一般应用于通信天线难以发挥作用的特定空间,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分离天线提供足够场强覆盖的特定空间。漏泄同轴电缆按其能量耦合到外部空间的机理,可分为耦合型、辐射型两类。在耦合型泄漏同轴电缆中,沿电缆整个长度上有一排(或对称的两排)小孔,小孔的间距远远小于工作的波长,电磁场通过小孔衍射,激发电缆外导体外部电磁场,因而外导体的外表面有电流,于是存在电磁辐射。辐射型泄漏同轴电缆在外导体上开的槽孔的间距与波长(或半波长)相当,电磁场通过槽孔时能量直接辐射出去。
近年来,随着城市地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漏泄同轴电缆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无论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还是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需求量均与日俱增。
现有技术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的生产工艺实际是在普通射频同轴电缆基础上对皱纹外导体通过铣刀削掉波峰形成一排(或对称的两排)椭圆形的槽孔,其主要有以下缺点:
1.成本较高,外导体采用皱纹铜管,其厚度在0.15~0.35mm,消耗较多的铜材;
2.工艺复杂,其生产过程需采用铜带经过精切、成型、焊接、轧纹而成;并需经过外导体用铣刀削掉波峰这一工序;
3.受铣刀磨损较快的限制,电缆生产长度受限,一般连续生产1000m就需要更换新的铣刀;
铣刀铣出来的槽孔难免存在毛刺,影响槽孔形状,且槽孔形状大小不均匀,进而影响电磁场传输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存在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电缆生产长度受限、生产设备易于耗损等技术问题,以提供一种工艺简单、节约生产成本、电缆生产长度不受限制、射频信号传输更为稳定优良的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电缆横截面中心为内导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包覆有绝缘层、外导体、绕包层和护套,其中外导体为带有槽孔的铜带或铝带沿电缆纵向包覆而成,铜带厚度为0.05~0.15mm(或铝带厚度为0.10-0.25mm),槽孔沿电缆纵向均匀排列且表面覆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所述槽孔为椭圆型,其长轴长度A为3.5~8.0mm,短轴长度B为1.6~4.0mm,节距L为4.5~10. 5mm。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所述绝缘层材料采用物理发泡聚乙烯,所述绕包层材料采用无纺布或聚酯带,所述护套材料采用聚乙烯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所述外导体如采用铜带,其厚度为0.05-0.15mm,如采用铝带,其厚度0.10-0.25mm。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的有益效果:
1. 外导体使用薄铜带或铝带,经冲孔椭圆槽孔纵包外导体工艺,较传统采用皱纹铜管或铝管经铣刀铣出的椭圆槽孔外导体工艺,产品成本大为降低,同时减轻了产品重量;
2. 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仅需要三道工序,第一为使用绝缘层包覆内导体形成绝缘芯线,第二为外导体铜带或铝带冲孔,第三为一步法完成铜带纵包、绕包、护套,即可产出成品,减少了生产流程,特别是减少了铜带经精切、成型、焊接、轧纹的复杂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
3. 由于不需要铣刀铣出外导体槽孔,没有铣刀寿命的限制,使得电缆大长度生产更加容易,生产长度不受限制;
4. 本实用新型的铜带或铝带经冲孔形成的椭圆槽孔比经铣刀削掉波峰形成的椭圆槽孔孔型更加均匀、稳定,从而使射频信号传输更加稳定、性能更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传统耦合型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A 长轴长度、B 短轴长度、L 节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详细结构、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参照附图1-3,通过如下实施方式予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菱无线通信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中菱无线通信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74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系统多频段的RFID天线
- 下一篇:双传输零点叠层带通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