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15719.3 | 申请日: | 201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36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孙善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善骏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B60L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1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隔磁板 电磁 充电 电动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是一种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主要是一种配套本发明人发明的移动电磁充电站在道路或停车场所使用的电动汽车,能在运行中或停车时由移动电磁充电站直接把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对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实施电磁充电。
背景技术
目前,还没有这种型式的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由于现有的电动汽车蓄电和续驶能力不足,电动汽车充电、蓄电与实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可靠性运行也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电动汽车的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即使是充电也是充电时间漫长、效率低下,由于动力不足,目前普通电动汽车的空调也难于开动,即使单制冷也使电动汽车的可行驶里程减少50%以上,以至连典型城市交通都难于适应;另外在配套本发明人新发明的移动电磁充电站直接把电能转换为电磁能时,电磁会感应汽车其他金属部件产生涡流浪费电能。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和配套本发明人发明的一系列发明,有必要发明一种适用、先进的能在电动汽车停车或行走时能实施节能充电的电动汽车,也就是本发明人发明的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是一种配套本发明人发明的移动电磁充电站的一体化实施的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是要在道路上或停车场所在用移动电磁充电站在电动汽车运行中或停车时直接把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对电动汽车实施电磁充电,从而解决现有的电动汽车蓄电和续驶能力不足问题,解决电动汽车充电、蓄电难而一直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使电动汽车可靠性运行得到保证,提高电动汽车的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另外减低电磁感应对汽车其他金属部件产生涡流造成的电能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在电动汽车本体的部分表面安装的电动汽车本体隔磁板下布置充电线圈、充电导磁体,充电线圈安装在充电导磁体上,由设置在道路内的移动电磁充电站的磁充绕组被激发或被控制通电后产生电磁作用于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上的充电线圈,充电线圈感应产生二次电流被送到相似于充电器的充电装置中,二次电流经过充电装置处理成适合于对蓄电装置充电的电压和电流;为了适应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运行状况的充电需要,磁充绕组被激发或被程控通电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施自动控制或驾驶人员操作,甚至道路管理机构的控制实施,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上可以安装有能在汽车运行时使充电导磁体和充电线圈下降到接近路面的装置,从而能被移动电磁充电站的磁充导磁体和磁充绕组产生的较强电磁作用;在驾驶人员操作到合适状况时移动电磁充电站的磁充绕组通电产生合适的电磁由移动电磁充电站对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实施电磁充电,也可以由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主动激发等方式做到边行驶、边充电,磁充绕组通电产生的电磁能直接将电能转换为磁充绕组和磁充导磁体上的电磁,电磁遇到运行中的或停车中的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上的充电导磁体后电磁被导入充电线圈,充电线圈产生二次电流供给充电装置;磁充绕组通入电流后,会产生一个气隙磁场,这个带能磁场我们称为电磁,能对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充电,磁充绕组相似于变压器一次绕组一般被安装在磁充导磁体内,磁充导磁体又一般被安装在道路内或停车场所内,磁充绕组被通电而产生的工作电磁是由激发控制装置激发通电或控制通电进行的,激发控制装置具有激发和控制磁充绕组被通电的功能,可采用一般工业控制产品设计部门设计的产品配套,磁充导磁体是引导电磁能较好地进入充电导磁体作用于充电线圈,充电线圈能在运行中或停车时直接把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对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实施电磁充电。电动汽车本体隔磁板是采用一种具有隔磁性能的金属薄片制成,形状造型可以根据需要配置,由于其具有隔磁性能可以使电磁减少穿过去感应汽车其他金属部件而产生涡流,也就减少了充电时电能的浪费,充电线圈可以多台绕组并列或被交叉并列,均安装在多台充电导磁体内和并列安装在电动汽车本体隔磁板下。本发明的带隔磁板的电磁充电电动汽车的充电导磁体和充电线圈的形状、大小、充电线圈的匝数和充电导磁体并列做法、其他辅助绕组加入到充电导磁体上方式方法,移动电磁充电站通电控制方式、通电激发方式、数量等不做限定;激发控制装置的功能设置根据需要采取不同方案深化设计,在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下不做特别限定;需要配套的其他非主要部件、零件根据需要配置,形状造型、用途数量等均不做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善骏,未经孙善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57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