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性能宽频、双频全向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09900.3 | 申请日: | 201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7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叶桦;孙凯;杨志明;钟伟宏;马红侠;曾祥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38;H01Q1/48;H01Q5/01;H01Q1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1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能 宽频 双频 全向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的高性能宽频、双频全向天线。
背景技术
目前通信系统中,室外小区信号覆盖的全向天线单元之间的馈电方式有串馈和中馈,并馈;串馈的缺点是天线带宽窄,且天线高低频的下倾角不一致,不同下倾角设计是比较复杂,驻波比的一致性不好,增益较低,副瓣较大,且水平方图的不圆度在各频率点不同,影响覆盖范围。常规并馈缺点是天线体积大,电缆多且走线复杂,损耗大,限制了天线达不到很高的增益,不圆度差,生产复杂,一致性差,成本高。目前使用室外小区信号覆盖的全向天线都是单频,针对单个通信体制网络,不同的通信网络要不同的天线和安装站点,造成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不仅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精度高,成本低,重量轻,高性能,小直径的高性能宽频、双频全向天线。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高性能宽频、双频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印制板、金属圆管振子和微带全向振子,微带全向振子放置于金属圆管振子内;微带全向振子中设置有两个平行放置的半波振子,两半波振子之间有和金属圆管振子相连的金属微带接地线,微带全向振子和金属微带接地线在印制板的同一平面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两个平行放置的半波振子包括四个振子臂,四个振子臂在一端直接相连接地。
所述两个半波振子之间的金属微带接地线到两半波振子的距离相等。
所述两半波振子的四各振子臂在相邻端直接与金属微带接地线相连,振子臂的内侧和外端与金属接地线有一定距离。
所述印制板的一侧设置有微带馈线,微带全向振子通过微带馈线进行直接馈电,微带馈线和微带全向振子之间有一个金属化孔作馈电点,信号通过微带馈线输入到天线,两单元之间的微带馈线通过一微带传输线相连接。
所述金属圆管振子和微带全向振子的中心对齐,金属圆管振子内壁到微带全向振子的外臂有一定距离。
所述金属圆管振子的馈电方式是与通过印制板振子耦合馈电。
所述金属振子用塑料柱支撑定位在印制板上。
所述天线长度小于1.7米,直径小于32毫米,可工作频段为1.7GHz~2.7GHz,不圆度小于±0.75dB,低频(1.7GHz~2.3GHz)E面波束宽度为5度,高频(2.3GHz~2.7GHz)E面波束宽度为4.2度,主要工作低频增益大于11dB,主要工作高频增益为12dB,1.7GHz~2.7GHz平均增益大于11.5dB。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包括16个单元振子,一个金属管和一新型微带振子,微带振子放置于金属管中间,两单元之间用微带传输线进行连接,简化了加工工艺,提高了精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天线直径小,方便安装抗干扰力强,结构简单,成本,两个不同频率的通信网络可以使用一个天线和安装站点等优点。
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单元有一个金属管和两个半波微带振子形成宽频、双频全向天线,根据实践证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原理的宽频、双频天线调整外面金属圆管和微带全向振子长度及间隙等可以调整两频段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形成一个超宽频天线单元,工作频段内天线的垂直波束下倾角变化小,不圆度小,一致性高,增益高,方便设计多个单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馈电网络和天线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测主要工作频率天线增益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测全频段天线增益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测全频段天线E面波束宽度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16单元天线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C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16单元天线示意图;
图9为图8中D、E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印制板,2、金属圆管振子,3、塑料支撑柱、4、螺钉5、一种新型微带全向振子,6、金属微带线,7、微带馈线,8、馈电点,9、微带传输线,10、电缆,11、功分器,A、八单元印制板,B、八单元印制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99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冲击式接地棒
- 下一篇:7/8″铜铝复合管射频同轴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