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消声器挂钩组件成型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07864.7 | 申请日: | 2010-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1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陈伍华;唐光权;刘仁飞;何汉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乐星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陈伍华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15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消声器 挂钩 组件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弹性弯曲成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尽管数控弯管机在各个领的推广应用,但通用性往往难以适合形状各异的各种产品;从成本、实用性和效益出发,目前主要还是以研发模具来生产制造。而传统的模具弯曲成型工艺采用摆块折弯、滑块折弯或仿型硬成型,存在材料在弯曲过程中发生挤压变形、外表面压伤或划伤,因欠管位导致二次弯曲的角度及尺寸偏差等现像,直接导致了产品的报废。依国内汽配制造行业的普遍反应,汽车消声器挂钩组件的制造中,挂钩的弯曲成形与缝焊的变形极严重,变形不稳定,使产品的尺寸和焊缝质量难以达到要求。造成挂钩组件焊接严重变形的原因:一、空间三维扭弯是模具弯曲的难点,二次弯曲的定位误差与空间三维角度扭转偏差直接影响着半成品(焊接前的产品)的质量,进而导致了焊接的不稳定性变形。二、弹性弯曲时残留的内应力在焊接时高温下得以爆发,以致产品的扭曲变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模具弯曲的二次弯曲的三维尺寸偏差、产品表面损伤和弯曲件焊接变形的现象,并实现了模具弯曲的多件共模,达到高质量高效率自动一体化生产。
本实用新型由上模型块[1]、下模型块[2]、弹性装置[3]、滚轮[4]和整形块[5]组成。下模型块[2]与其下面的弹性装置[3]组合成可上下滑动的活动机构,在上模型块[1]和下模型块[2]上都设有放置弯件的仿型槽,滚轮[4]上开有与弯件表面形状对应的槽,滚轮[4]安装在紧靠上、下模型块一侧,整形块[5]在滚轮[4]的下方。
模具的工作过程是:当上模型块[1]下行时先与下模型块[2]合模将弯件夹紧在其中;在上模型块[1]的下行作用力下弯件继续下行,下行中弯件要折弯的部分与滚轮[4]接触,在滚轮[4]的作用力下使弯件弯曲;当上、下模走到下限点,在整形块5的作用力下对弯件进行整形。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类各角度的工件的折弯,对折弯大或小于90度的工件,可在下模型块上修一定斜度或调节滚轮到型块的距离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了模具折弯的挤压变形、压伤、尺寸超差、生产不稳定、模具寿命低等的问题,且可多件共模,折弯整形一体成形,大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优化生产劳动环境,提高生产质量、效率,确保了半成品的质量,也是改善后续焊接工艺中的变形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结构示意图,为上、下模走到下限点时的状态,其中1为上模型块、2为下模型块、3为弹性装置、4为滚轮、5为整形块、6为下模外套。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下方向的透视图。其中2为下模型块、4为滚轮、6为下模外套、7为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
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模具采用上模型块1、下模型块2、弹性装置3、滚轮4、整形块5的模具结构。下模型块2与弹性装置3组合成可上下滑动的活动机构,下模外套6组合固定下模的各部分。弯曲时,弯件放在有仿型槽的下模型块2上,当上模下行时上模型块1与下模型块2合模将弯件夹紧在其中;下模型块在上模的下行作用力下共同夹着弯件同时继续下行,下行中弯件要折弯的部分与滚轮4接触(滚轮上开有与弯件表面形状对应的槽),在滚轮的作用力下使弯件弯曲(因弯件与滚轮之间是滚动磨擦,因而保证了弯件的表面质量);当上、下模走到下限点,在整形块5的作用力下对弯件进行整形;整形块5的作用还可以防止因下滑超程弯曲件与滚轮脱离产生回弹,导致下模型块在回程中发生卡死现象。
本实用新型是先上、下模具型块合模再进行折弯的,工作前,下模型块位于滚轮水平轴之上,合模的夹紧力可根据工件所须的折弯力选择足够强度的弹性装置,如橡胶或气缸。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对各种不同的材料的工件进行折曲具体的数据:
说明:伸长率,若是棒料是指延伸直径的百分比;若是板料则是指料厚的百分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乐星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陈伍华,未经佛山市顺德乐星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陈伍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78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