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控制臂的减震衬套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607700.4 | 申请日: | 2010-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1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陆宏飞;王啸;杨学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骆氏减震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B7/00 | 分类号: | B60B7/00;F16F13/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 |
| 地址: | 201814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减震 衬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悬架系统控制臂的减震衬套。
背景技术
汽车是一个多自由度的振动体,其悬架系统的控制臂衬套主要用于固定控制臂的位置,隔离车轮在行驶中传递给悬架系统的振动。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用于控制臂的减震衬套,主要包括外壳1、芯子2、内衬件3等部件。参见图2所示,位于外表的外壳1是一个圆柱形铁筒件,在应用中通过该铁筒件的外表面将整个减震衬套镶嵌在控制臂的安装大孔内。位于内部的芯子2是铸铝件,并开设有安装孔21,以在应用中供车架的小支臂穿设在其中。
上述减震衬套中,外壳1与芯子2通过位于两者之间橡胶材质的内衬件3柔性连接在一起,橡胶材质的内衬件3为一层减震结构,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
进一步地,在外壳1与内衬件3之间沿芯子2的径向上还形成有密闭的上、下两个阻尼液腔,分别构成一阻尼液工作室31、一阻尼液工作室32。当减震衬套工作时,阻尼液工作室31内的阻尼液与阻尼液工作室32内的阻尼液可以通过一通道33对流。当减震衬套在受到低频大振幅振动时,阻尼液工作室31、阻尼液工作室32的体积会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在工作室31与工作室32之间产生一定的压力差,该压力差的存在促使工作室31与工作室32内的阻尼液经通道33跟随外部的震动而在两者之间来回振动,从而吸收外部的震动能量,起到减震的作用。尤其是在阻尼液的振动出现共振时,减震衬套会表现出大阻尼及大的动刚度。上述连通的两个液压阻尼室共同构成减震衬套中的第二层减震结构。在具体实施中,连通的两个液压阻尼室可以通过外骨架结构与外壳的密封配合实现,此为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结构设计方案,本文不再赘述。
上述现有的技术方案采用橡胶材质的内衬件与液压阻尼室相结合的结构设计,形成一种双层减震结构的减震衬套,有效地改善了减震衬套在宽频率、不同振幅时的阻尼特性。
但当车辆在非常颠簸的路面上或以高速行驶时,由于振动位移比较大,内衬件3上受到的应力会非常集中,而减震衬套中橡胶材质的内衬件3的动刚度较小,尤其在超过一定的振动频率时内衬件3的减震性能会大幅下降。这些缺陷的存在不仅大大缩短了减震衬套的使用寿命,还严重地影响了车内人员的乘坐舒适度。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使用寿命长、操控性好的减震衬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减震衬套在控制臂的振动超出一定频率时减震性能大幅下降的缺陷,改善现有减震衬套的阻尼特性,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操控性好的减震衬套。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臂的减震衬套,至少包括外壳,套设在所述外壳内的芯子,位于所述外壳和所述芯子之间、用于柔性连接所述外壳与所述芯子的内衬件;所述内衬件与所述外壳之间沿所述芯子径向形成有第一阻尼液工作室、第二阻尼液工作室及贯通所述第一阻尼液工作室与所述第二阻尼液工作室的流体通道;所述芯子的第一端部上套设有第一卡套,所述第一卡套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护套;所述芯子的第二端部上套设有第二卡套,所述第二卡套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护套。
较佳地,所述外壳在内侧设置有支撑所述内衬件的外骨架,所述第一护套设置在所述第一卡套与所述外骨架之间;所述第二护套设置在所述第二卡套与所述外骨架之间。
较佳地,所述芯子、所述外骨架和所述内衬件硫化形成一体结构。
较佳地,所述外骨架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形成所述流体通道。
较佳地,所述第一卡套的端部与所述芯子的所述第一端部平齐;所述第二卡套的端部与所述芯子的所述第二端部平齐。
较佳地,所述芯子内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上开设有限位槽。
较佳地,所述内衬件的外缘上设置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过盈配合。
较佳地,所述芯子的轴心线与所述外壳的轴心线错位设置,所述芯子的轴心线向所述芯子的受力方向的反方向偏移一设定尺寸。具体地,所述设定尺寸为0.5-3毫米。
较佳地,所述内衬件为橡胶材料。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优选条件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骆氏减震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骆氏减震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77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增强CT检查专用头托
- 下一篇:直饮水机控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