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公交客车安全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06295.4 | 申请日: | 2010-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7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兆凯;申福林;肖媛;班兵;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5B1/00 | 分类号: | E05B1/00;E05F15/20;B60J5/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交 客车 安全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交客车安全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道路条件的改善,城市公共交通逐步向大型化、大载客量、智能化方向发展。城市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国家积极倡导公交优先,大中城市公交车辆也在更新换代,给市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经常发生乘客被车门碰伤、夹伤的事故。这表明传统公共交通工具乘客门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乘客门开启和关闭时给乘客造成伤害能否有效预防已成为衡量城市公交车辆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内移式车门防止开门时乘客被碰伤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依靠司机从摄像头或后视镜观察乘客活动范围,若发现乘客依靠或抓扶车门转轴则停止开门操作;二是在旋转轴上张贴“请勿手扶”等标语以提醒乘客;三是在车门区域划分黄色警示区,此外还需乘客互助提醒。
除开门时防止乘客被碰上,还要防止关门时防夹伤。目前内移式车门防止关门时乘客被夹的方法主要是驾驶员通过摄像头观察,当发现乘客被夹时,驾驶员重新开启车门一次;此外,还有少数高档车辆安装防夹车门,一旦有人或物卡住则会重新开启一次,虽然可以避免乘客被夹,但还是给乘客带来很大惊吓和伤害。
客车乘客门主要分为外摆式、内移式、折叠式等几种,城市客车基本上都是采用内移式乘客门。相对于外摆式乘客门,内移式乘客门结构简单,成本低,开关响应速度快,符合城市客车使用状况;相对于折叠式乘客门,内移式乘客门机械连接可靠,便于控制,开度大。对于公交车来说,内移式乘客门作为一种成熟的结构,即使在长时间内也不会因城市客车不断地更新换代的而改变。但是这种车门最大的不足在于可能会夹伤或碰伤乘客。由于驾驶员疏忽或乘客对车门开启原理的不了解,在乘客还没有离开车门踏步处按动关门开关导致乘客被夹伤;车门开启时乘客手握转轴,依然将转轴作为防站立晃动的扶手,导致被碰伤。前已述及,响应速度快,开关门力度大是内移式乘客门的优点,此时却会给乘客带来极大地伤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资费用少,能够有效避免乘客受伤的公交客车安全门。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公交客车安全门,包括两块内移式门板和两个门扶手,在两块内移式门板对合处上分别对称装有门扶手,在门扶手内部装有传感器,门扶手正面、侧面均匀开有小孔,其中在一只门扶手的小孔中内嵌安装有光电信号发射管,在另一只门扶手中内嵌安装有安装光电信号接收管;内移式门板的转轴上下端分别设置有传感器盒,传感器盒表面开有小孔,其内嵌置发射管与接收管。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特点为:
所述的门扶手为中空结构,其内部排布系统供电线路和信号线路。
所述的内移式门板的转轴上下端分别设置的传感器盒为防水防尘的密闭盒体。
所述的门扶手长为1500mm,宽为80mm。
本实用新型为新设计的一种结构, 是为城市客车双扇内移门防夹与防伤装置的传感器提供一个安装载体。扶手和传感器盒体内部有线路连接与传输,节省空间。扶手和传感器盒体外部表面开有小孔以安装光电发射管和光电接收管。
本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成本低。所用的材料均是现在客车部件常用材料,易于实现批量化生产。
(2)易于对现有营运车辆安装,由于它的结构简单,安装时只需先装传感器,布置线,与车门固定即可。
(3)轻便耐用,可靠性高。采用PVC和铝合金材料,有着很高的机械强度,而且重量轻,不会为车门运动带来过多额外负荷。
(4)外形美观,与整车环境协调。扶手不但为传感器和线路布置提供了载体,它也能供乘客抓扶。安装后不会显得冗余,与客车环境协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扶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安装盒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扶手安装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盒安装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关门防夹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门即将闭合防夹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线路布置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62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