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05191.1 | 申请日: | 2010-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28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苏炳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信源集团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J3/60 | 分类号: | C10J3/60;C10J3/76;C10J3/20;C10J3/72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雪莹 |
| 地址: | 3622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段式 煤气 发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气发生炉领域,具体是指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
背景技术
煤气发生炉一般分为单段式和两段式两种,而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由于具有产煤气热值高,生产能力大,煤气质量高,稳定性好,能分离烟煤中的煤焦油等优点,故在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有的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如图1所示,其包括一炉体1′,该炉体1′上部设有加煤装置2′,该炉体1底部内设有宝塔型的炉栅3′及灰盘传动结构4′,在该炉栅3′的下端还连接有供汽化剂输入的风管31′,该汽化剂为氧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该炉体1′分为上下两段式结构,上段为干馏段11′,下段为气化段12′,在该干馏段11′上部还设有煤气出口13′,该气化段12′从上至下分为还原层121′和火层122′,并在炉体1′外侧对应各紧密设有水夹套5′、6′,该水夹套5′、6′均与另外配备的汽包7′相连。煤气发生炉工作时,首先煤从加煤装置2′加入并进入炉体1′,在干馏段11′经过充分的干燥和长时间的低温干馏,逐渐形成半焦,再进入气化段12′,与炉栅3′鼓入的气化剂充分反应,经过炉内的火层122′、还原层121′的反应后,产生的气化煤气经过相应处理后从煤气出口13′排出,而在炉栅3′处形成的灰渣,由灰盘传动结构4′处理并排出。
为了使煤在气化段燃烧反应地更为充分,现有技术中,火层122′呈柱形结构,还原层121′呈正锥形结构,煤在火层122′燃烧时,上升的火焰气流由于遇到还原层121′倾斜的内侧壁的阻挡作用,部分能够循环返回至火层122′,以进一步参与燃烧作用。一般情况下,气化段12′的内径大于干馏段11′,从而形成锥形的还原层121′,由于受整机体积的限制,气化段12′的内径一般仅是略大于干馏段11′的内径,则呈正锥形结构的还原层121′的内侧壁的倾斜度就会受到限制,故对火焰气流的阻挡作用就不佳。实践中,为了加大还原层121′的倾斜度,将还原层121′下端往外扩张,使其与火层122′连接处的内径大于火层122′的内径。然而,所述气化段12′改进后,还原层121′与火层122′间就存在一锯齿形状的死角区域,火层122′上升的火焰气流就会进入并滞留在该死角区域,并且也会影响到循环返回的作用,从而造成了煤燃烧不够充分的问题,故现有技术煤气发生炉还存在煤燃料的利用率、产煤效率不佳,能源浪费等缺陷。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能够实现煤燃料的充分燃烧作用进而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炉体结构,其为上下两段式结构,上段为干馏段,下段为气化段,该气化段从上至下分为还原层和火层,该还原层和火层均呈柱形结构,且该还原层的炉体内径小于该火层的炉体内径。
上述还原层和火层的炉体外侧上还各紧密设有水夹套,还原层处的水夹套与干馏段外侧壁间形成一供汽包放置的凸缘。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炉体气化段的还原层和火层均呈柱形结构,且该还原层的炉体内径小于该火层的炉体内径,则还原层和火层的连接处呈阶梯状。同传统的结构相比,消除了火层与还原层间存在的死角区域,火层处煤在燃烧上升时,火焰气流会被所述的阶梯状结构有效地阻碍并循环返回至火层,由此能够使煤在火层中进行充分地燃烧,再进入还原层进行更为有效地反应作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煤燃料的利用率,实现高效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炉体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炉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炉体 1′ 干馏段 11′
气化段 12′ 煤气出口 13′
还原层 121′ 火层 122′
加煤装置 2′ 炉栅 3′
风管 31′ 灰盘传动结构 4′
水夹套 5′、6′ 汽包 7′
炉体 1 干馏段 11
气化段 12 还原层 121
火层 122 水夹套 5、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信源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信源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51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总线的倍捻机电机协调运动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加氢试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