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油回收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04750.7 | 申请日: | 2010-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15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赵凤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凤华 |
| 主分类号: | E21B43/34 | 分类号: | E21B43/34 |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张海霞 |
| 地址: | 163311 黑龙江省大***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上进行污油回收并简单处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油田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油,但各个生产点分别处理自产的污油又不够经济,所以需要几个生产点的污油集中到一起进行处理。现有的污油处理站设有回收池,各生产点的污油由罐车集中运输到该池中待处理,回收池设有进口和出口,出口设有一台抽油泵;冬季的油田,回收池中的污油冷凝后很难再进行污油处理,只能等来年化冻后才能处理;又因为随着油田的开采,油田储油量越来越少,开采出来的油杂质多、含水高,所以继续使用原来的污油回收工艺及装置处理污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油田生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套污油回收装置,该装置可确保冬季时污油池中的污油处于流动状态,又可对流入回收池中的污油进行预处理。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本申请的污油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池、加热器、导热油泵,在回收池的入口管线上设置快接头和过滤器,在回收池的盖板上固定液位计和液下泵,在回收池的底部设置加热盘管;其中液下泵的出口与计量间的预留接头管线连接,该出口管线上还设置单向阀和A开关阀,在单向阀和A开关阀之间设有旁通管线,该旁通管线的出口延伸入回收池内,并在该旁通管线上设有B开关阀;回收池内的加热盘管、加热器、导热油泵组成回收池的加热系统,加热盘管的出口与导热油泵的入口管线连接,导热油泵的出口与加热器的入口管线连接,并在管线上设置C开关阀,加热器的出口与加热盘管的入口管线连接,并在该管线上设有D开关阀。
为了更好的利用回收池的加热系统,在该系统内设有暖气,暖气的出口与导热油泵的入口管线连接,并在该管线上设置E开关阀;在加热器的出口管线上、D开关阀之后设置F开关阀,并在D开关阀和F开关阀之间设置暖气的入口管线,暖气的入口管线上设置G开关阀。
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污油回收装置设置了一套加热系统,并增加了过滤装置,为污油回收及再处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该套加热系统还应用于操作间的采暖,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污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快接头-1、过滤器-2、回收池-3、液位计-4、液下泵-5、加热盘管-6、单向阀-7、计量间-8、A开关阀-9、B开关阀-10、加热器-11、导热油泵-12、C开关阀-13、D开关阀-14、暖气-15、E开关阀-16、F开关阀-17、G开关阀-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所示,污油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池3、加热器11、导热油泵12,回收池3的入口管线设置快接头1和过滤器2,该过滤器2可对卸入回收池3中的污油进行初步过滤;回收池3的盖板上固定液位计4和液下泵5,回收池3的底部设置加热盘管6;液下泵5的出口与计量间8的预留接头管线连接,该出口管线上设置单向阀7和A开关阀9,在单向阀7和A开关阀9之间设有旁通管线,该旁通管线的出口延伸入回收池3内,并在该旁通管线上设有B开关阀10;回收池3内的加热盘管6、加热器11、导热油泵12组成回收池3的加热系统,因为回收池3内为污油,所以加热系统采用导热油循环加热的方式,加热盘管6的出口与导热油泵12的入口管线连接,导热油泵12的出口与加热器11的入口管线连接,并在管线上设置C开关阀13,加热器11的出口与加热盘管6的入口管线连接,并在该管线上设有D开关阀14。
回收池3的加热系统还可用于工作间的取暖,具体的是暖气15的出口与导热油泵12的入口管线连接,并在该管线上设置E开关阀16;在加热器11的出口管线上、D开关阀14之后设置F开关阀17,在D开关阀14和F开关阀17之间设置暖气15的入口管线,暖气15的入口管线上设置G开关阀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凤华,未经赵凤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47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