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脊柱椎体撑开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04209.6 | 申请日: | 201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77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云峰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161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脊柱 撑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脊柱滑脱的医用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脊柱椎体撑开器。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脊柱损伤、滑脱等疾患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取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将滑移的椎体复位并进行椎体间融合固定,最终恢复脊柱正常的矢状序列和力线关系,解除对神经根的牵拉和压迫。由于脊椎滑脱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病变节段在长期异常应力的作用下,局部结构变得紊乱,斑痕组织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高度丢失甚至融合,因此将滑脱椎体复位,需借助三种不同方向的作用力方可实现:椎间撑开力、作用于滑移椎体的牵拉力和下位椎体的支撑力。
对于椎间隙极其狭窄,脊椎滑移十分严重的滑脱病例而言,椎间撑开和椎体提拉这两种作用力大而相互制约,因此会造成复位困难。所以在手术中对滑脱间隙必须实现有效撑开,椎弓根钉系统才能有效发挥其提拉作用,但在临床上治疗腰椎滑脱时单独的椎间撑开装置,操作时不方便、费力、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的脊柱椎体撑开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脊柱椎体撑开器,用于将脊椎间隙撑开的装置,所述的撑开器包括推进装置和扩张装置,推进装置与扩张装置通过芯轴连接,所述的扩张装置具有连杆、近侧撑杆、远侧撑杆和中部撑杆,连杆将近侧撑杆与芯轴活动连接,近侧撑杆、远侧撑杆与中部撑杆活动连接。
所述的推进装置具有T字型的旋柄、手柄和设置在手柄外侧并与手柄螺纹连接的螺纹套。
所述的以芯轴为轴,近侧撑杆、远侧撑杆与中部撑杆可对称设置。
所述的近侧撑杆、远侧撑杆与中部撑杆之间设置有撑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操作方便省力,手术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好,配合原有的椎弓根钉提拉装置,在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同时见底了手术的操作难度,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扩张装置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扩张装置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推进装置,1-1.旋柄,1-2.手柄,1-3.螺纹套,2.扩张装置,2-1.连杆,2-2.近侧撑杆,2-3.远侧撑杆,2-4.中部撑杆,2-5.撑盖,3.芯轴。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的脊柱椎体撑开器,用于将脊椎间隙撑开的装置,撑开器包括推进装置1和扩张装置2,推进装置1与扩张装置2通过芯轴3连接,扩张装置2具有连杆2-1、近侧撑杆2-2、远侧撑杆2-3和中部撑杆2-4,连杆2-1将近侧撑杆2-2与芯轴3活动连接,近侧撑杆2-2、远侧撑杆2-3与中部撑杆2-4活动连接,推进装置1具有T字型的旋柄1-1、手柄1-2和设置在手柄1-2外侧并与手柄1-2螺纹连接的螺纹套1-3,以芯轴3为轴,近侧撑杆2-2、远侧撑杆2-3与中部撑杆2-4可对称设置,近侧撑杆2-2、远侧撑杆2-3与中部撑杆2-4之间设置有撑盖2-5。
脊柱椎体撑开器的扩张装置是闭合状态时,先将脊柱椎体撑开器插入进椎体间,旋柄1-1与螺纹套1-3是螺纹连接,向下旋转旋柄1-1,芯轴3就被向下推进,由于连杆2-1与芯轴3通过销连接,连杆2-1、近侧撑杆2-2、远侧撑杆2-3与中部撑杆2-4也都是通过销进行连接,所以向下推时,扩张装置2就被撑开了,以芯轴3为轴,连杆2-1、近侧撑杆2-2、远侧撑杆2-3与中部撑杆2-4对称设置,连杆2-1、近侧撑杆2-2、远侧撑杆2-3和中部撑杆2-4被撑开后呈平行四边形,这样就把椎体的间隙撑大,将固定椎弓根钉和提拉椎弓根钉植入椎体内,将旋柄1-1向上拧,拉动芯轴3向上运动,带动扩张装置2闭合,脊柱椎体撑开器从椎体内抽出就完成了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云峰,未经李云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42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