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滩涂圈围鸳鸯袋外棱体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603399.X | 申请日: | 2010-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1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 发明(设计)人: | 吴彩娥;刘汉中;高占学;陈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B3/04 | 分类号: | E02B3/04;E02B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 地址: | 2004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滩涂 鸳鸯 袋外棱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滩涂圈围鸳鸯袋外棱体结构,适用于滩涂圈围、堤防、水库大坝等工程。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许多风浪较大的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进行滩涂圈围施工时,采用充泥管袋进行圈围的项目越来越多,一般先利用充泥管袋外棱体进行合龙,然后在进行加高和护面结构的防护,在护面结构保护前,外棱体经常遭受风浪的作用,因外棱体一般采用强度较低、排水性较好的编织土工布充填而成。如何对外棱体进行保护避免其破坏或内部充填料的流失是关系整个滩涂圈围工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难题。目前常采用结合抛石备料进行保护,但因备料高度和备料时间经常受到限制,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棱体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滩涂圈围鸳鸯袋外棱体结构,其能有效避免外棱体损失,并且成本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滩涂圈围鸳鸯袋外棱体结构,由多个充泥管袋水平堆叠而成,所述每个充泥管袋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缝合而成,所述第一部分为复合土工布、丙纶机织土工布、涤纶机织土工布中的一种,所述第二部分为聚丙烯编织土工布,所述第一部分朝向迎水面,所述第二部分朝向背水面。
优选地,所述每层充泥管袋的大小不同,所述多层充泥管袋堆叠成梯形状。
优选地,所述复合土工布为机织复合土工布或无纺复合土工布。
本实用新型的滩涂圈围鸳鸯袋外棱体结构,通过采用不同材料的充泥管袋缝合而成的鸳鸯袋结构,能更好的抵抗风浪作用,避免外棱体损失,经济、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滩涂圈围鸳鸯袋外棱体结构。
图2为充泥管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滩涂圈围鸳鸯袋外棱体结构,由多层大小不同的充泥管袋1水平堆叠成梯形状,充泥管袋1由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缝合而成,第一部分1为复合土工布、丙纶机织土工布、涤纶机织土工布中的一种,第二部分12为聚丙烯编织土工布,第一部分1朝向迎水面,为图中A面所示,第二部分2朝向背水面,为图中B面所示,其中C面为滩涂水面。
其中,复合土工布常选机织复合土工布或无纺复合土工布,其重量轻、耐酸碱、强度大、防潮水冲刷。
本实用新型的滩涂圈围鸳鸯袋外棱体结构,增强促淤圈围工程充泥管袋外棱体抗风浪能力,减少工程投资,降低工程风险,将常规充泥管袋外棱体迎水面采用强度高、保砂性好和耐久性强的高性能土工布与普通充泥管袋土工布共同构成外棱体充泥管袋,形成“鸳鸯袋”结构,即充泥管袋迎水面采用高性能土工布,如复合土工布等,能更好的抵抗风浪作用,避免外棱体损失,而堤芯及背水面采用普通土工布。采用这种新型外棱体结构,与传统结合抛石备料保护外棱体的方式相比经济、方便、安全、可靠,大大降低了成本。
以附图安放形式为例,在工厂内根据设计外棱体的尺寸和迎水面的范围缝制充泥管袋,现场充填时先根据设计方案定位充填达到设计标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滩涂圈围鸳鸯袋外棱体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凡依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所做的任何改变如外棱体结构、鸳鸯袋结构等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33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