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厌氧受污染河水处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01820.3 | 申请日: | 201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29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崔喜勤;林君锋;原强;陈益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洁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秦力军 |
地址: | 350011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厌氧受 污染 河水 处理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受污染河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对受污染河道水体进行原位厌氧修复的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加重的矛盾日益突出,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水平提高,中小城镇水资源污染形势越加严峻,特别是我国对重污染水体的治理仍不理想,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对重污染水体的治理迫在眉急。
目前对重污染水体的治理主要包括削减截流污染源、底泥疏浚、水体曝气技术、水生植物恢复以及生物修复治理等措施,但都存在一定缺陷,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中:
①截污可以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数量,属于从源头彻底根治,但需要涉及水体流域规划、搬迁、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推广生态农业等等一系列宏观政策逐步实施,且收效周期长,难以顾及农村零星点源及面源污染;
②底泥疏浚主要是通过人工机械方式清除污染水体中淤积的底泥,已达到去除底泥中污染物质,增大水体环境容量的目的,但该法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对水体生态系统扰动较大,无法有效利用底泥中的有用微生物,且清理出来的底泥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③河道曝气技术是根据受到污染的河流污染后缺氧的特点,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以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得以净化;该技术在国外应用已非常成熟,在我国应用还较少,主要由于对重污染的严重厌氧水体,需投入较多设备,且动力消耗大,治理周期长,治理恢复程度不彻底。
④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是利用大部分水生高等植物都有发达的根系,能吸收大量水体污染物,同时为根系微生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其协同效应可加速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该技术对于微污染湖泊河道的治理有较好的效果,并还可美化景观,但人为种植水生植物会降低河道泄洪能力,使河道发生拥堵,且在重污染水体中高浓度的污染物质对水生植物具有毒害作用,使其难以成活。
⑤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人为地创造出一个有益微生物生存(有时还会加装填料生物载体)的水环境,使河水最大程度恢复其固有自净能力,在采用该技术治理河道水体时,为了强化处理效果,通常会直接向水体投加生物菌种和生物促生剂。但是现有生物促进剂和生物菌种人为干扰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并且基础研究历时较长,后期净化效率低。
由于现有上述技术存在治理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治理周期长等缺陷,且至今尚未能将工程布水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无法掌握构建复合污泥床技术对水生态进行修复。而生物载体技术可解决以上难题,是目前国内外环保领域研究的重点,故如何有效地结合高效生物载体用于水治理是未来环境工程界的重要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水体治理修复技术存在治理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治理周期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将工程布水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生态修复,提高治理效率,成本低,周期短。
本实用新提供了一种复合厌氧受污染河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进水拦坝和出水拦坝组成的受污染河水处理河段;设置在受污染河水处理河段的底部的底泥搅起装置;设置在受污染河水处理河段上部的生物载体。
其中,底泥搅起装置设为脉冲喷流装置,包括连接进水管的脉冲控制装置和带多个喷流孔的布水管道。
其中,生物载体为条状结构,其上设有微生物膜。
其中,出水拦坝顶部设有出水口。
优选的,脉冲喷流装置的喷流孔设置在布水管道沿中心轴线两侧管壁向下45°角的位置,能够向底泥层喷水,被水冲击的底泥反弹后悬浮在距水底1/2高度的水体中。
优选的,脉冲控制装置包括:
总控制装置,对脉冲喷流装置的脉冲喷流时间和喷流压力进行控制;
水位传感器,与总控制装置相连,设置在河道两侧多个不同的高度位置;
延时继电器,与总控制装置和加压泵相连,控制脉冲喷流装置的脉冲喷流时间;
加压泵,与总控制装置和延时继电器相连,加压泵进水管连接河水进水源,出水端连接脉冲喷流装置的布水管道,并控制脉冲喷流装置的喷流压力;
压强传感器,与总控制装置相连,设在加压泵与布水管道之间,用于测量加压泵排出的水压。
优选地,生物载体每平方米具有的生物附着表面积为250-300平方米。
另外,生物载体设有:
载体基体,包括丙纶和涤纶。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洁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洁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18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功率LED投光灯
- 下一篇:驻车制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