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渗氮炉排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97867.7 | 申请日: | 201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03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吴旭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旭日 |
主分类号: | C23C8/24 | 分类号: | C23C8/2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何学成 |
地址: | 213126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渗氮炉 排气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渗氮炉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早期的渗氮炉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管、排气阀和冷却水套,冷却水套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排气管一端经炉顶保温层伸入炉内,另一端经冷却水套和排气阀通向炉顶上方的排气口。但该排气装置通向氢分析仪(一种用于氨分解率在线检测的仪器)的炉气排气管道经常会被“水”阻塞;上述现象发生时,氢分析仪指示的氨分解率失真(此时,即使改用量筒式氨分解率测试仪——一种“利用气氛中残余氨气溶于水,而H2、N2等氨分解气不溶于水”的原理测试氨分解率的装置,也不能准确测试氨分解率),从而造成炉内零件表面氧化,渗层浅或无掺层,零件表面硬度低,影响氮碳共掺或渗氮工艺质量。
虽然,现有的渗氮炉排气装置已作出了改进,即将排气管设置为“N”型或“S”,通过排气管使冷却后得到的水不能回流到渗氮炉中,但是由于水直接从排气管的底部所开的孔排出,这样一来,H2、N2也会随着水一同排出到排气管外,这样,从排气管口输送到氢分析仪的H2含量并非是氢气的准确含量,致使在无法准确获知气氛的情况,造成零件表面渗氮质量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渗氮炉排气装置,本实用新型能确保被测气体从排气口出排出,以供检测所需。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渗氮炉排气装置,包括排气装置、排气阀和冷却水套,排气装置一端经炉顶保温层伸入炉内,另一端经冷却水套和排气阀通向炉顶上方的排气口,所述排气装置包括直管、弯管以及球形收集器,直管一端连接球形收集器,另一端经冷却水套和排气阀通向炉顶上方的排气口,所述弯管一端连接球形收集器,另一端经炉顶保温层伸入炉内,所述球形收集器上设有排水孔,该排水孔中安装有透水部件。
所述排水孔孔口连接一个排水管,该排水管中设有电磁阀,所述球形收集器中设有水位传感器,该水位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电磁阀连接。
所述透水部件为毛毡,透水部件与排水孔之间设有密封垫。
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球形收集器对冷却的水蒸气形成的水滴进行收集,这些水渗透过排水孔中的透水部件以后,排出到球形收集器外部,在排水过程中,透水部件只允许水渗透过,即使球形收集器的水中含有氢气,也无法通过透水部件,因此,氢气无法通过透水部件,这样,氢气只能通过直管到达排气口,以供检测所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排气阀,2为冷却水套,3为炉顶保温层,4为排气口,5为直管,6为弯管,7为球形收集器,8为透水部件,9为排水管,10为电磁阀,11为水位传感器,12为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渗氮炉排气装置。包括排气装置、排气阀1和冷却水套2,排气装置一端经炉顶保温层3伸入炉内,另一端经冷却水套2和排气阀1通向炉顶上方的排气口4。排气装置包括直管5、弯管6以及球形收集器7,直管5一端连接球形收集器7,另一端经冷却水套2和排气阀1通向炉顶上方的排气口4。弯管6一端连接球形收集器7,另一端经炉顶保温层3伸入炉内,所述球形收集器上设有排水孔,该排水孔中安装有透水部件8,透水部件8为毛毡,透水部件与排水孔之间设有密封垫。排水孔孔口连接一个排水管9,该排水管9中设有电磁阀10,所述球形收集器中设有水位传感器11,该水位传感器与控制器12连接,控制器12与电磁阀10连接,控制器可以为PLC或者单片机。通过控制器以、电磁阀以及水位传感器的作用,可以使水聚集到一定时进行排放,这样能防止气压过大时对透水部件形成冲击,避免气压过大时气体直接从排水孔处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当从渗氮炉内排出的气体排送到弯管6中,经弯管6、球形收集器7到过直管5,在直管5的上端通过冷却水套2对气体进行冷却,水蒸气被冷凝成水滴落入到球形收集器7,这些水滴在球形收集器7不断聚集,当水位传感器11检测到水时,将信号传递到控制器12,控制器12使电磁阀10打开,水从透水部件8渗透以后通过排水管9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旭日,未经吴旭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78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带宽多模光纤
- 下一篇:粘合剂组合物、粘合剂和粘合片材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