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液混合可旋式重力铸造机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97724.6 | 申请日: | 2010-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05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董春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23/00 | 分类号: | B22D2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 地址: | 3125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可旋式 重力 铸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力铸造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由汽缸和油缸驱动的横梁可旋式重力铸造机。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市场上传统的轮毂重力铸造机均采用液压作为动力源,其不足之处是:1、设备成本较高,虽然液压站集中后可省下不少成本,但依然较高;2、环保性差,漏油情况无法避免容易造成现场脏乱;3、不节能,液压油的损耗与液压站大功率电机的使用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4、上方的横梁A1为固定形式,而模具A2是安装在横梁A1的下方,安装模具A2时,由于受到横梁A1的阻挡,无法实现快速安装模具A2的要求;5、重力机均为下顶出结构,由位于横梁A1上部的主油缸实现开模,再由下顶缸(下顶缸图中无法看到)实现产品顶出,这种工作模式对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大;6、模具A2的下模在重力机上仅具有轴向限位,无法进行模具的周向定位,容易造成产品顶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气液混合可旋式重力铸造机,它的横梁可旋开,实现了模具的快速安装,降 低了生产成本和设备成本,下模固定更为牢固,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一种气液混合可旋式重力铸造机,包括工作台、立柱、横梁,立柱固定在工作台上,主缸驱动导柱垂直于横梁上下直线运动,导柱的下部固定有压盘,模具置于工作台上,侧模缸驱动侧模抵压在模具的四周,顶缸、锁缸设置在工作台下部的底座板上,立柱为二根,横梁铰接在其中一根立柱上,横梁上成型有卡口,卡口卡制在另一根立柱上。
所述的一种气液混合可旋式重力铸造机,工作台上成型有螺纹孔,斜挡块通过螺钉固定在工作台上,斜挡块抵制在模具的边缘上。
所述主缸与侧模缸均为汽缸,顶缸与锁缸为油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压缩空气与液压油共同作为动力源,主缸与侧模缸均为汽缸,顶缸与锁缸仍为油缸。采用汽缸不仅降低了设备的成本与自重,而且很好地起到了环保的要求。采用部分汽缸后降低了对液压站的要求,也很好地降低了液压站的成本。
2、重力机的立柱由目前的四根改成两根,使横梁可绕其中的一根立柱进行自由旋转并可快速固定。采用该方式后可实现重力机的快速换模,当需要模具更换时,只要手动推开横梁即可让吊车带着模具在重力机工作台上方无干涉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换模速度与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3、重力机采用上顶出结构(模具需作一定的改动),工作时由顶缸实现产品开模与顶出,再由主汽缸带动产品进行脱模,脱模采用机械顶杆实现,产品脱落后由自动接盘进行接产品,再由人工进行搬离。该方式极大地减轻了操作者的取产品强度。
4、工作台上成型有螺纹孔,斜挡块通过螺钉固定在工作台上,用以下模的周向固定,下模固定更牢固。
5、所有气路连接采用硬管或耐高温耐烫伤软管,绝对保证铸造设备的生产安全,且合理的气控设计可实现动模在启动与到位时慢速运行,中间快速运行用以保护模具不碰伤与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旋开横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图2、3所示,一种气液混合可旋式重力铸造机,包括工作台1、立柱2、横梁3,立柱2固定在工作台1上,主缸4驱动导柱5垂直于横梁3上下直线运动,导柱5的下部固定有连接板6,模具7置于工作台1上,侧模缸81驱动侧模8抵压在模具7的四周,顶缸9、锁缸10设置在工作台下部的底座板上,立柱2为二根,横梁3铰接在其中一根立柱2上,横梁3上成型有卡口31,卡口31卡 制在另一根立柱2上。
所述工作台1上成型有螺纹孔101,斜挡块102通过螺钉固定在工作台1上。斜挡块抵制在模具7的边缘上。
所述主缸4与侧模缸81均为汽缸,顶缸9与锁缸10为油缸。
工作原理:重力机的立柱2由目前的四根改成两根,使横梁3可绕其中的一根立柱2进行自由旋转并可快速固定。采用该方式后可实现重力机的快速换模,当需要模具更换时,只要手动推开横梁3即可让吊车带着模具7在重力机工作台1上方无干涉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换模速度与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77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