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纵横板线组合式静电场高效除尘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96478.2 | 申请日: | 2010-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1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宇达电站辅机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3C3/40 | 分类号: | B03C3/4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沈戟 |
| 地址: | 22400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纵横 组合式 静电场 高效 除尘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电除尘设备,尤其是纵横板线组合式静电场高效除尘器。
背景技术
静电除尘设备在火电、水泥、化工、冶金、造纸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被用于气体净化或有用颗粒的回收,原理是利用高压电场使烟气发生电离,气流中的粉尘荷电,在电场作用下与气流分离并聚集,其负极由不同断面形状的金属导线制成,叫放电电极,正极由不同几何形状的金属板制成,叫集尘电极,静电除尘设备按结构形式分有立管式、卧板式、管极式、圆筒式等,由壳体、进口烟箱、出口烟箱、灰斗、放电电极、集尘电极、振打装置组成,与被处理烟气参数相应的常规型号能满足一般50mg/Nm3的排放要求,但对于特殊工况或30mg/Nm3以上的排放要求则难以达到,需要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目前均是采用增加放电电极和集尘电极数量的设计方法,虽然除尘效率提高了,但占地面积和造价也急剧增加,同时耗电量增大,运行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静电除尘设备的不足,提供一种占地小,高效低能耗的静电场高效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含有壳体、进口烟箱、出口烟箱、灰斗、放电电极、集尘电极、振打装置,灰斗安装在壳体下方,放电电极和集尘电极间隔布置在壳体内部,集尘电极纵横组合分布,形成矩形阵列结构,放电电极为辐射状分布,布置在集尘电极每个矩阵单元中心。
集尘电极由两部分组成,纵向布置的集尘电极断面中间形状平直,两边自然过渡形成圆弧状防风结构,中间平直部分设有凹槽,凹槽深度小于10mm,横向布置的集尘电极断面中间形状平直,两边自然过渡形成圆弧状防风结构,这种断面形状的集尘电极能提高临界火花电压,加强静电场,防风结构避免收集的粉尘颗粒二次飞扬。
集尘电极横向节距300~600mm,纵向间距150~300mm,电极板厚度30~100mm,横向布置1~100排,纵向布置1~20列;烟气经过纵横组合的集尘电极会被分流并形成涡流,从而增加了气流分布均匀性。
放电电极为辐射状分布,在保持等场强的前提下按电势梯度均匀指向纵横组合的集尘电极,确保集尘电极电流密度分布均匀。
放电电极尖端有4~16个指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纵横板线组合式静电场除尘设备,特殊的纵横板线组合形成的静电场实现固态或液态粒子与气流分离,在设备体积不变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排放指标,减少了造价,降低了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集尘电极的断面布置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集尘电极的断面局部放大图。
图中:1---进口烟箱;2---壳体;3---放电电极;4---纵向集尘电极;5---横向集尘电极;6-振打装置;7---出口烟箱;8---灰斗;9---料位监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含有壳体、进口烟箱、出口烟箱、灰斗、放电电极、集尘电极、振打装置,还含有料位监测装置,进口烟箱和出口烟箱安装在壳体两侧,灰斗设计为四棱台形,安装在壳体下方,放电电极和集尘电极间隔布置在壳体内部,纵横集尘电极断面形状分两部份,中间是弯曲较小,比较平直的部分,两边做成圆滑弯钩形防风沟。横向集尘电极5加大荷电粉尘迎面接触的机会,提高了荷电粉尘的有效趋近速度;烟气流在途经整个电场过程中,经过多次由横向集尘电极5拼接形成的通流缝隙分流,气流分布均方根值σ达到0.1以下,通过缝隙分流的烟气在横向集尘电极5与纵向集尘电极4相临部位的拐角附近形成回旋涡流,同样加大了荷电粉尘与纵横集尘电极接触的机会。在纵横极板组合的每个方形区域中心布置放电电极3,纵横极板和放电电极3在高电压作用下形成高强度静电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宇达电站辅机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宇达电站辅机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64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