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沼气循环气提搅拌固体厌氧反应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93878.8 | 申请日: | 2010-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02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陈楠;张健;宋海农;陈永利;杨崎峰;韦艳玲;许景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M1/107 | 分类号: | C12M1/107;C02F11/04 |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刘小萍 |
| 地址: | 530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沼气 循环 搅拌 固体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处理装置,具体是一种沼气循环气提搅拌固体厌氧反应器。
技术背景
有机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生化剩余污泥、餐厨垃圾、农业废弃物等,这部分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大,有机质含量高,直接排放于环境中,会给水体、大气和土壤带来影响。对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厌氧消化,是研究发展的趋势。通过厌氧消化,利用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最终产生高热量值的能源沼气,实现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的处理。目前固体废弃物厌氧消化装置还存在反应器内固渣搅拌不均匀、杂质沉积严重、易产生浮渣和气体搅拌导致的液沫夹带等问题,获得技术成熟可靠、处理效率高、产气量大的厌氧消化反应器是环保技术发展亟需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实现固渣搅拌均匀、厌氧消化效果好的沼气循环气提搅拌固体厌氧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以如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反应器的中上部连接有进料管和外加热循环管,外加热循环管的另一端连接反应器的下部,反应器底部接有出泥管,反应器内通过支架安装有6个呈圆环形排布均匀的上下贯通的柱形管,柱形管的上方装有刮渣板和设在刮渣板外侧的浮渣槽,浮渣槽经出渣管与出泥管相连通,刮渣板的上方设有集气室,集气室顶部设有填料层,反应器顶部设有与净化塔相接的排气管,净化塔的出口接配气管,配气管从反应器下部进入反应器内并分为6个配气支管,分别向上延伸到6个柱形管的内下部,每个配气支管末端设有开口朝上的出气口。
所述反应器底部为锥形。
所述进料管上装有第一加热装置。
所述外加热循环管上装有循环泵及第二加热装置。
所述刮渣板通过安装在反应器上的转动轴与设在反应器外的电动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沼气循环气提搅拌固体厌氧反应器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柱形管的设置,形成6个循环气提搅拌区,有利于固渣废弃物在反应器内搅拌均匀,提升厌氧消化效果,提高污染物去除率;
(2)集气室内的填料层可有效去除沼气携带泡沫;
(3)增加外加热循环管的设置,可保证物料反应温度;
(4)通过该反应器对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厌氧消化处理,VS去除率为50~60%,反应停留时间为10d。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沼气循环气提搅拌固体厌氧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反应器的俯视示意图。图中已取下刮渣板、转动轴及电机。
图中:进料管1、外加热循环管2、柱形管3、刮渣板4、浮渣槽5、出渣管6、集气室7、填料层8、排气管9、电动机10、净化塔11、配气管12、配气支管13、出泥管14,反应器15,第一加热装置16,第二加热装置17,循环泵18,转动轴19,支架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在反应器15的中上部连接有进料管1和外加热循环管2,进料管1上装有第一加热装置16,外加热循环管2上装有循环泵18和第二加热装置17,外加热循环管2的另一端连接反应器15的下部,反应器15的底部呈锥形并接有出泥管14,反应器15的内部有6个呈圆环形排布均匀的上下贯通的柱形管3,6个柱形管通过支架20相互固定连接并固定在反应器15的内壁上,柱形管3的上方有刮渣板4和设在刮渣板4外侧的浮渣槽5,刮渣板4的两端带有刮渣片,刮渣板4通过安装在反应器15上的转动轴19与设在反应器15外的电动机10连接,浮渣槽5经出渣管6与出泥管14相连通,刮渣板4的上方设有集气室7,集气室7顶部设有填料层8,反应器15的顶部设有与净化塔11相接的排气管9,净化塔11的出口接配气管12,配气管12的另一端从反应器15下部进入反应器内并分为6个配气支管13,分别向上延伸到6个柱形管3的内下部,每个配气支管的末端均设有开口朝上的出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38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