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紫光灯驱动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90165.6 | 申请日: | 201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79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胡国良;魏王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合欣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41/14 | 分类号: | H05B4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紫光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电路,具体的涉及一种紫光灯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紫光灯的驱动电路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但大多结构复杂,功能复杂,而在一些只需要功能单一的应用场合下,往往是采用复杂电路结构的驱动电路来完成单一功能的紫光灯驱动功能,这样一方面成本会有所提高,另外一方面,电路结构一旦复杂化后,其背后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如此便在无形之中降低了产品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紫光灯驱动电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紫光灯驱动电路,包括一紫光灯ZD,所述紫光灯ZD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电容C1连接一升压变压器T的第一接线端,所述升压变压器T的第二接线端和第三接线端分别接地和工作电源,所述升压变压器T的第四接线端和第五接线端分别接地和工作电源,所述所述升压变压器T第六接线端连接一电感L,所述电感L连接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连接在一继电器RY1的工作电源输出回路上,所述继电器RY1的输入回路连接有一控制端口P1.0。
进一步的,所述升压变压器T的第二接线端(2)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1接工作电源,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反接有二极管D2。
进一步的,所述紫光灯ZD的接地端与所述升压变压器T的第四接线端(4)相互连接,然后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2接工作电源,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反接有二极管D3。
本实用新型的紫光灯驱动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
工作电源通过电阻R1、R2加载到三极管Q1、Q2的基极上,使三极管Q1、Q2导通。此时控制端口P1.0口输出低电平,使工作段于按通过继电器线圈,从而继电器RY1吸合。工作电源经过二极管D1及电感L送至升压变压器T的初级,从而推动升压变压器T将紫光灯ZD点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紫光灯驱动电路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紫光灯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标号说明:1、第一接线端,2、第二接线端,3、第三接线端,4、第四接线端,5、第五接线端,6、第六接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施过程做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所示,一种紫光灯驱动电路,包括一紫光灯ZD,所述紫光灯ZD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电容C1连接一升压变压器T的第一接线端1,所述升压变压器T的第二接线端2和第三接线端3分别接地和工作电源,所述升压变压器T的第四接线端4和第五接线端5分别接地和工作电源,所述所述升压变压器T第六接线端6连接一电感L,所述电感L连接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连接在一继电器RY1的工作电源输出回路上,所述继电器RY1的输入回路连接有一控制端口P1.0。
进一步的,所述升压变压器T的第二接线端2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1接工作电源,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反接有二极管D2。
进一步的,所述紫光灯ZD的接地端与所述升压变压器T的第四接线端4相互连接,然后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2接工作电源,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反接有二极管D3。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合欣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合欣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01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户外空空冷却器通风柜
- 下一篇:一种汽车前照灯定时延时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