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机模具更换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90064.9 | 申请日: | 2010-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6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程虎;黄金祥;邵继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0B15/02 | 分类号: | B30B15/02;B21D37/14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超 |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机 模具 更换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板滑车及辅助装置,方便大型压力机的模具更换。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焊接、制造、现场组焊技术的不断提高,球罐也正向着高参数和多品种方向发展。球罐的球壳板一般都是要求冷压成型。球罐的冷压成型一般采用小模具多压点的点压法,即将壳体料放入模具中经上下模合模压制。而现在采用较多的为铸造模具,球罐的容积不同,采用的模具尺寸也不同。一台模具重量约3~10吨,上模与液压机的液压缸相连,下模固定在一个专用平台上。液压机的上下模需要根据压制球罐的不同而随时更换。
传统的换模方法:由于液压机结构通常为龙门型,行车吊模具无法实现垂直吊装到位,因此,需两台行车分布在液压机两侧。先拆下原上模置于液压机液压缸正下方的下模上,用两台行车将原上模抬吊出液压机。然后用两台行车将要用的上模慢慢吊起抬进液压机机框下,通过两台行车抬吊模具进行微调,使上模慢慢移到液压机身下,再进行微调找准螺栓对接孔,扭紧螺栓,上模安装完毕。下模则置于液压机身下的专用平台上,进行微调找准螺栓对接孔,扭紧螺栓固定。这种方法耗时长,换模时,占用的人力和设备也较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力机模具更换系统,本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压力机模具更换系统包括带前后凹槽的底座和平板车,底座的前后凹槽内各设置有一升降机构,平板车下端的前后滚轮分别置于相应凹槽内的升降机构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实用,实现快速换模。
2.承压平台式平板滑车既可作换模进的运输工具,又具有置放下模平台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平板车停在压力机机身下方示意图。
图2为平板车下落至混凝土基础内示意图。
图3为液压机、模具、平板车三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4为平板车侧视图。
图中,1:平板车;2:液压顶;3:滚轮;4:电控柜;5:卡挡;6:收线器;7:轨道;8:垫板;9:底座;10:液压机;11:上模具;12:下模具。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压力机模具更换系统包括带前后凹槽的底座9和平板车1,底座9的前后凹槽内各设置有一升降机构,平板车1下端的前后滚轮3分别置于相应凹槽内的升降机构上。平板车1采用承压平台式平板滑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平板车1下端靠近相应凹槽的边缘处各设置有一卡挡5。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升降机构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液压顶2和轨道7,液压顶2下端设置在凹槽底部,轨道7与滚轮3相接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液压顶2和轨道7之间还垫有垫板8。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平板车1还设置有电控柜4和收线器6。
在具体实施时,滚轮3包括前后滚轮各2个,相应的液压顶2、垫板8和轨道7各有四个。
本发明将模具更换简单化。先将混凝土基础内(底座9)安放好的液压顶2升起,使液压顶2的上轨道7与基础地面轨道平齐。然后启动小车,将平板车1行走到液压机10身下,将原上模具11拆卸置于平板车1的模具平台上,然后移出平板车1,利用一台行车吊开原上模具11;再将上下模具11、12安放在平板车1的平台上,调整上下模具11、12方位,使模具上螺栓孔尽量与将对接的螺栓孔保持在一个竖直面上。然后再将平板车1行驶至液压机10下,安装好新的上模具11,此时平板小车已行至液压顶2上部轨道7上,启动液压顶2使其回收,平板车1下落至原预留基础槽内,使平板车身平落在该基础上,此时平板车1上的卡挡5正好镶嵌在基础前后,使平板车1不发生前后左右移动,实现固定定位。这时平板车1用作放置下模具12的承压平台。如图3所示,此时液压机10下端装有上模具11,上模具11和置于平板车1上端的下模具12相对应。电控柜4设有开关装置,控制平板车1自动行走,同时,收线器6转线盘正转或反转,将平板车1的电源线收起或铺开。
使用该实用新型大大减少了换模时间,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还使模具安装位置更精确,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00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