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87425.4 | 申请日: | 2010-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7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沈逸隆;潘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2/5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电至一电路板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考2004年5月21日公告的中国台湾发明专利TW588475。该专利揭示了一种安装于母印刷电路板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的下边缘延伸出来的穿孔式接触尾、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出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包括一对第一弹性臂及位于该对第一弹性臂之间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和主体部是一体成形的,且第二弹性臂的宽度大于第一弹性臂的宽度。众所周知,电源端子在相互接触的位置容易产生比较大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通过散热通道进行排除,会影响整个电源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第二弹性臂为整体式结构并且在接触表面的附近并未设置散热槽,因此散热性比较差。
所以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电源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性的电源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在绝缘本体内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面及自对接面向内凹陷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伸出的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以实现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弹性臂设有位于第一接触面后方的散热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设有位于第一接触面后方的散热槽,进而第一电源端子在电源传输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散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分离时的立体图。
图2是对接连接器插入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对接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其中一个电源端子从绝缘壳体内分离出来。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第一、第二电源端子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源端子接触时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用以与对接连接器200相配合以进行电源传输。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包括绝缘壳体1、若干固持在绝缘壳体1内的导电端子2、及用以收容导电端子2的若干收容孔10。请参图3所示,导电端子2包括主要部分20、用以固持于收容孔10内的固定部21、及从主要部分20延伸出的接触尾22。所述接触尾22延伸出绝缘壳体1,用以将对接连接器200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每两个导电端子2分别固持在一个收容孔10的两侧壁上。
请参图1至图5所示,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3、固持在绝缘本体3内若干第一电源端子4及第二电源端子5。所述绝缘本体3包括对接面30、自对接面30向内凹陷的的收容空间31、及与收容空间31连通用以收容第一、第二电源端子4、5的收容槽32。所述收容空间31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200。
请参图5至图7所示,第一电源端子4包括若干向前延伸入收容空间31的弹性臂41、与弹性臂41一体设置的主体部42、及自主体部42的下边缘延伸出来的若干穿孔式接触尾43。所述主体部42为L形。所述弹性臂41是自主体部42向前延伸而成。所述第二电源端子5位于第一电源端子4的下方,且第一电源端子4和第二电源端子5分开设置。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的弹性臂41和第二电源端子5的弹性臂51完全相同。所述第一电源端子4的弹性臂41包括沿第一方向伸出的第一弹性臂412、及位于第一弹性臂412两侧且沿第二方向伸出的一对第二弹性臂411。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臂411位于第一弹性臂412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弹性臂412包括第一接触面414,所述第二弹性臂411包括第二接触面413,所述第一接触面414和第二接触面413用以与对接连接器200的导电端子2相配合以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面414和第二接触面413朝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二弹性臂411的宽度小于第一弹性臂412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74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差分讯号端子的改良结构
- 下一篇:一种接地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