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前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86955.7 | 申请日: | 201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5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3/00 | 分类号: | B62D23/00;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金玺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前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在汽车车身开发过程中,对于碰撞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常见的车身前舱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两根纵梁101以及连接在两根纵梁之间的防火墙102和横梁(通称一号梁)103。
纵梁是正面碰撞中车身的主要承载结构,纵梁通过过渡结构将一部分碰撞能量向地板105传导,而这种对能量的传导的效率高低就取决于过渡结构。对于一些离地空间较小的车型,目前的过渡部(kickdown)104的截面尺寸有限,较为薄弱,使得较多碰撞能量传向一号梁103和防火墙102(如图2),容易导致防火墙附近出现较大程度的压溃,从而威胁乘客舱内人员安全。
因此,有必要在过渡结构中设计出一种更有效的传力路径,减小在防火墙处的压溃,将碰撞能量更有效的传递向地板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加强纵梁与地板结构间的过渡,并且能够将碰撞能量更有效地向后传递的车身前舱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舱装置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舱装置还包括第一斜撑梁、第二斜撑梁、中间梁,其中:第一斜撑梁的一端与第一纵梁的前端连接,第一斜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一纵梁的后端连接;第二斜撑梁的一端与第二纵梁的前端连接,第二斜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二纵梁的后端连接;中间梁连接在第一斜撑梁、第二斜撑梁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撑梁或第二斜撑梁由钣金件冲压制成。
优选地,中间梁由钣金件冲压制成,
优选地,所述钣金件的厚度为0.5毫米-1.5毫米。
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撑梁和第二斜撑梁的两端均具有翻边,通过翻边,第一斜撑梁或第二斜撑梁与纵梁焊接。
优选地,所述中间梁为“几”字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舱装置增加了第一斜撑梁、第二斜撑梁、中间梁,经过重新整体优化,加强了纵梁与车辆的地板结构之间的过渡,使得碰撞能量能够更有效地向后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车身前舱骨架结构;
图2是现有的车身前舱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前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a、4b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斜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斜撑梁的空间布置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斜撑梁与纵梁的焊接示意图;
图7a、7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中间梁的俯视图和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中间梁的空间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前舱装置包括:第一纵梁100、第二纵梁2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舱装置还包括第一斜撑梁301、第二斜撑梁302、中间梁303。
第一斜撑梁301的一端与第一纵梁100的前端连接,第一斜撑梁301的另一端与第一纵梁100的后端连接。第二斜撑梁302的一端与第二纵梁200的前端连接,第二斜撑梁302的另一端与第二纵梁200的后端连接。
如图4a、4b、5、6所示,第一斜撑梁301和第二斜撑梁302可以由钣金冲压而成,板厚优选为0.5mm-1.5mm,例如1mm左右。第一、第二斜撑梁的高度与宽度需要满足布置空间的要求:要保证转向机总成501的空间,保证横向稳定杆502的空间,并防止正面碰撞中前舱零件的二次碰撞。第一或第二斜撑梁具有翻边310,第一或第二斜撑梁的上端焊接面311连接到一根纵梁的后段,第一或第二斜撑梁通过具有翻边310的端部与该纵梁后段的内侧和下侧焊接,翻边310的作用在于充分保证点焊面积,充分的点焊面积能够使结构更好的传递碰撞载荷;第一或第二斜撑梁的下端焊接面313搭接中央通道下方的该纵梁的前端,同样,为了有更充分的点焊面积,第一或第二斜撑梁在与纵梁前端焊接的地方也具有翻边310。优选地,第一或第二斜撑梁的还具有中间翻边312,通过中间翻边312,第一或第二斜撑梁与车辆的地板点焊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69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降低发动机振动传递的摩托车车架
- 下一篇:自卸车底板大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