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路机气动操纵机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85110.6 | 申请日: | 2010-1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29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韩长太;马惠敏;杨建权;张学辉;胡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拖(洛阳)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C19/23 | 分类号: | E01C19/2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1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路机 气动 操纵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技术涉及压路机操纵机构,尤其是一种压路机气动操纵机构。
背景技术
单钢轮光轮振动压路机作为一种主要压实路基的压实设备,经常用于公路、铁路、机场跑道、水坝等项目的施工,主要压实材料为各种土壤、碎石料、各种沥青混凝土等,影响深度达1米以上。振动压路机主要作为一种压实路面和路基层碾压设备,在实际施工中,压路机压实施工时需要反复前进和后退作业,操作者劳动强度比较大,同时,由于是路基压实作业,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同时机械操纵排挡压路机排挡杆和换向杆行程比较长,造成驾驶室密封比较困难,施工现场的灰尘通过排挡杆和换向杆的缝隙进入驾驶室,操作者的操纵环境比较恶劣。另外,传统的机械排挡变速箱操纵机构当排挡杆和换向杆不在中位时,还容易在压路机的时候造发动成挂挡启动,存在潜在的风险。兼于以上所述原因,需要改进驾驶操纵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压路机的驾驶室密封差、驾驶室缝隙大、发动时候造成挂挡启动,通过合理的设计,提供一种压路机气动操纵机构,操纵杆增加护套,气动操纵排挡换向,确保压路机驾驶室密封,操纵安全。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所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压路机变速箱上方设置变速箱支架,变速箱支架上方中部设置操纵总成支架,操纵总成支架上方设置操纵杆总成,操纵杆外侧下方设置橡胶护套;操纵杆总成下方设置换向软轴总成,换向软轴总成中设置排挡软轴总成,排挡软轴总成中设置左方软轴、右方软轴;变速箱支架内侧上方设置气管,气管左端设置四通接头,气管右端设置三通插装接头,气管中部设置气压调节表;变速箱支架中部设置换向伺服阀,换向伺服阀上方设置软轴管道,软轴管道中设置左方的排挡软轴,软轴管道的上方与变速箱支架固定;换向伺服阀左侧设置五个插装接头;第三个插装接头与气管右端设置三通插装接头的下方装接头之间设置连接管道;换向伺服阀左方设置伺服气缸,伺服气缸的上方设置缸座,缸座与变速箱支架固定,伺服气缸右侧上、下方设置两个插装接头,伺服气缸上方的插装接头与换向伺服阀的第二个插装接头之间设置连接管道,伺服气缸下方的插装接头与换向伺服阀的第四个插装接头之间设置连接管道;换向伺服阀左侧下方设置放气接头,放气接头的上方设置连接管道,连接管道上方设置三通插装接头,三通插装接头上方的两个插装接头与换向伺服阀左侧第一插装接头和第五插装接头之间分别设置连接管道;伺服阀下方设置阀杆,阀杆下端预留孔,伺服气缸下方设置缸杆,缸杆的下端预留孔,阀杆与缸杆的下端之间设置排挡换向拨叉,排挡换向拨叉两端分别预留孔对应阀杆与缸杆的下端预留孔,孔中设置销轴,排挡换向拨叉中部预留孔,孔中设置排挡换向轴;变速箱支架中部的换向伺服阀右方设置换向伺服阀,换向伺服阀上方设置软轴管道,软轴管道中设置右方的排挡软轴,软轴管道的上方与变速箱支架固定;换向伺服阀右侧设置五个插装接头;第三个插装接头与气管右端设置三通插装接头的上方装接头之间设置连接管道;换向伺服阀右方设置伺服气缸,伺服气缸的上方设置缸座,缸座与变速箱支架固定,伺服气缸左侧上、下方设置两个插装接头;伺服气缸上方的插装接头与换向伺服阀的第二个插装接头之间设置连接管道,伺服气缸下方的插装接头与换向伺服阀的第四个插装接头之间设置连接管道;换向伺服阀右侧下方设置放气接头,放气接头的上方设置连接管道,连接管道上方设置三通插装接头,三通插装接头上方的两个插装接头与换向伺服阀右侧第一插装接头和第五插装接头之间分别设置连接管道;伺服阀下方设置阀杆,阀杆下端预留孔,伺服气缸下方设置缸杆,缸杆的下端预留孔,阀杆与缸杆的下端之间设置排挡换向拨叉,排挡换向拨叉两端分别预留孔对应阀杆与缸杆的下端预留孔,孔中设置销轴,排挡换向拨叉中部预留孔,孔中设置排挡换向轴,排挡换向轴的下方设置中位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拖(洛阳)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一拖(洛阳)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51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