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金属杆件熔炼法制备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85070.5 | 申请日: | 2010-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2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孙俊生;孙逸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19/16 | 分类号: | B22D19/1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金属 熔炼 法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金属杆件熔炼法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化工、制药、食品、电力、造纸等行业,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有些零部件接触腐蚀介质、或者在高温下运行,为了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往往采用耐腐蚀或耐热的材料制造这些零部件,其中不锈钢的应用最为广泛。采用全不锈钢制造这些零部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锈钢的强度也不如结构钢。
随着Ni、Cr等资源的逐渐减少,不锈钢的生产成本会不断提高,因此寻求既具有不锈钢耐腐蚀、耐热特性,又成本低廉、强度还高于不锈钢的材料是人们迫切追求的目标。低碳钢、低合金钢的成本低、强度高,不锈钢具有耐腐蚀、抗高温氧化的特性,将低碳钢或低合金钢与不锈钢复合制备出复合材料,特别是杆件复合材料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备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双金属杆件熔炼法制备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金属杆件熔炼法制备装置,它包括送料机构,送料机构下方是钢水包,钢水包底部设有成型器,钢水包内设有合金熔池,金属杆件由送料机构送入钢水包,金属杆件表面与液态合金结合形成双金属杆件并由成型器的孔穿出;穿出的双金属杆件通过钢水包下部的冷却器与拉坯机构连接。
所述送料装置包括送进机构和带有金属杆件穿过孔的导向机构。
所述成型器采用陶瓷材料制作,成型器中通过金属杆件的孔的横截面形状与金属杆件的横截面形状相配合,成型器孔的轴线垂直于地面。
所述冷却器采用紫铜制作,其通过双金属杆件的孔与双金属杆件间的间隙不超过0.5mm;冷却器内设有通入冷却介质的内循环孔道。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制备的金属杆件垂直插入钢水包下部的成型器中,并利用导向机构和钢水包下部的拉坯机构保证杆件状钢材在成型器的中心通过,并使其与成型器的间隙大小一致,以保证耐腐蚀耐热合金层的厚度均匀;
用现有工艺熔炼合金,并使其过热100~300℃,将熔炼好的液态合金倒入钢水包内,钢水包内液态合金的高度为10mm~300mm;钢水包内液态合金的高度和拉坯速度配合,使杆件状钢材表面熔化层的深度不超过0.5mm;
钢水包内的液态合金填充到成型器内杆件状钢材的周围,然后以每分钟10mm~500mm的速度,由现有的拉坯机构将杆件状钢材和其周围的液态耐腐蚀耐热合金垂直向下拉;在向下拉的过程中,向钢水包添加熔炼好的、过热100~300℃的耐腐蚀耐热合金,并保持钢水包内液态耐腐蚀耐热合金的液面高度。
拉下的杆件状钢材和其周围的液态耐腐蚀耐热合金经过冷却器时,液态耐腐蚀耐热合金被强制冷却而凝固结晶,从冷却器拉出后,冷却到室温,就获得双金属杆件成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备投资少,可连续生产,生产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金属杆件,2导向机构,3钢水包,4熔池,5成型器,6冷却器,7 内循环孔道,8拉坯机构,9送进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中,一种双金属杆件熔炼法制备装置,它包括送料机构,送料机构下方是钢水包3,钢水包3底部设有成型器5,钢水包3内设有合金熔池4,金属杆件1由送料机构送入钢水包3,金属杆件1表面与液态合金结合形成双金属杆件并由成型器5的孔穿出;穿出的双金属杆件通过钢水包3下部的冷却器6与拉坯机构8连接。
所述送料装置包括送进机构9和带有金属杆件1穿过孔的导向机构2。
所述成型器5采用陶瓷材料制作,成型器5中通过金属杆件1的孔的横截面形状与金属杆件1的横截面形状相配合,成型器5孔的轴线垂直于地面。
所述冷却器6采用紫铜制作,其通过双金属杆件的孔与双金属杆件间的间隙不超过0.5mm;冷却器6内设有通入冷却介质的内循环孔道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50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