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排气阀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84851.2 | 申请日: | 2010-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63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旭华 |
主分类号: | F16K31/22 | 分类号: | F16K31/22;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255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阀,属于采暖系统用的自动排气阀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采暖系统用的自动排气阀样式较多,如中国专利号为:200820071822.9的一种顶针立式自动排汽阀。阀座上固定排汽嘴,阀座内有一个与排汽嘴连通的滑道,滑道上端是阀口,壳体内浮球上的顶针杆上端在滑道内,其特征在于在阀座的下端有一个环槽,在顶针上有一个环槽,一个滤网或缝隙式过滤装置的上、下端卡在两个环槽内。本结构在滑道口设置了一个过滤装置,当阀体内无水时,浮球落下,过滤装置孔隙张开,气体经阀口从排气嘴排出;当阀体内有水时浮子上升,将过滤装置孔隙闭合,杂质被挡在滑道外,有效地防止了杂质进入滑道,其弊端是:采用顶针式排气,在长时间工作下,顶针处易产生杂质和污垢,导致排气阀密封性差,产生漏水现象,从而使顶针不能自由活动,其顶针式排气的胶堵内设有一圆形排气孔,此孔在高温和长时间工作情况下,容易出现胶堵老化、变硬,导致排气阀密封性差,公知的排气孔因采用直径为0.5-0.8mm,导致排气阀排气性能差,造成锅炉与管道压力升高,采暖效果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排气阀,壳体与阀盖螺接,阀盖中部的螺纹孔与阀芯螺接,壳体下部焊接的阀座与管道螺接,阀芯与排气嘴螺接,在阀芯与排气嘴内部设置有排气孔,在壳体内设置有浮球,其特征在于:其阀芯下端的排气孔活动装入漂杆,在阀芯下端的排气孔的内上部设置有阀芯内口。
所述的阀芯上端的排气孔螺接手动螺丝,在手动螺丝的下部插接有硅胶垫B。
所述的阀芯内口呈凸起沿状。
所述的漂杆上部安装有硅胶垫A。
所述的硅胶垫A呈圆柱T形,其下部的圆柱插入漂杆上部的凹槽内;其上部与阀芯内口的凸起沿状部在排气工作时密封式顶连接。
所述的浮球上连接有螺母,螺母与漂杆下部的丝扣螺接。
所述的浮球与壳体内壁之间的距离,以保持浮球在壳体内顺利上下滑动为准。
所述的在壳体内底部设置有用来防止杂质进入的过滤网。
所述的阀芯内口的直径是3mm-8mm。
本实用新型因在结构方面进行了简易化改进,有结构简单,拆卸方便,密封性能强,在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下,不易产生杂质和污垢。采用硅胶垫,有效地解决了因杂质堆积而产生的漏水现象,并有不易老化、变形和变硬。阀芯与阀芯内口因采用铜材质制作而成,耐高温,不易变形,大大提高了排气阀的排气性能,有效的保证了锅炉和管道的正常工作,不会造成锅炉与管道压力升高、爆炸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阀盖、3阀芯、4手动螺丝、5阀座、6漂杆、7浮球、8连接螺母、9硅胶垫A、10硅胶垫B、11排气孔、12阀芯内口、13过滤网、14排气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壳体1与阀盖2螺接,在阀盖2中部设置有与阀芯3螺接的内螺纹孔,阀芯3与排气嘴14螺接,在阀芯3与排气嘴14内部设置有排气孔11,其阀芯3下端的排气孔11活动装入漂杆6;阀芯3上端的排气孔11螺接手动螺丝4,在手动螺丝4的下部插接有硅胶垫B10用来手动关闭排气孔11,防止壳体1内的气体排出。在阀芯3的一侧螺接有排气嘴14用来排放气体。在阀芯3下端的排气孔11的内上部设置有阀芯 内口12。所述的阀芯内口12呈凸起沿状。在漂杆6上部安装有硅胶垫A9,所述的硅胶垫A9呈圆柱T形,其下部的圆柱插入漂杆6上部的凹槽内;其上部与阀芯内口12的凸起沿状部在排气工作时密封式顶连接,从而使硅胶垫A9挡住阀芯内口12,防止壳体1内的气体从排气孔11排出。
在壳体1内设置有浮球7,在浮球7上连接有螺母8,螺母8与漂杆6下部的丝扣螺接。所述的浮球7与壳体1内壁之间的距离,以保持浮球7在壳体1内顺利上下滑动为准。
在壳体1下部焊接有阀座5,阀座5与管道螺接,在壳体1内底部设置有用来防止杂质进入的过滤网13。
本实用新型采用硅胶垫进行密封设置,有效地解决了因杂质堆积而产生的漏水现象,硅胶垫不易老化、变形和变硬,阀芯3与阀芯内口12因采用铜材质制作而成,有耐高温,不易变形,大大提高了排气阀的排气性能,有效的保证了锅炉和管道的正常工作,不会造成锅炉与管道压力升高、爆炸等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旭华,未经王旭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48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身及车辆
- 下一篇:多功能活接式防滴漏止回一体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