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豆浆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84698.3 | 申请日: | 2010-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5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蔡才德;黄理水;湛海耀;张锦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44 | 分类号: | A47J31/44;A23C11/1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徐关寿 |
地址: | 31201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豆浆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小家电,具体指一种家用豆浆机用扰流体。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以及家庭中使用的豆浆机,主要是利用安装在机座或者机头内的电机驱动通过输出轴延伸至盛浆容器内的刀具高速旋转来对盛浆容器中的物料进行旋切和撞击,以达到旋切和打碎物料的目的,由于其结构上的设计局限,这些豆浆机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下的共同缺陷:
加工方式单一,破碎效率低。由于豆浆机工作时刀具在电机驱动下高速旋转运动的带动,物料会随刀具的高速旋转而绕盛浆容器的内周产生与刀具同向的高速离心旋转运动,即产生涡流,导致物料与刀具的旋切以及碰撞的几率降低,最终导致制将效果不理想。
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缺陷,公开号为CN2722791Y、名称为“多功能全自动豆浆机”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披露了一种在盛浆容器底部设置横式折流板或者8式折流板的豆浆机。此种豆浆机,由于折流板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碎豆不充分的问题,但却使得盛浆容器内形成很多死角,使用后清洗十分不便。所以,获得制浆效果进一步改善的且结构简洁、容易清洗豆浆机,仍是人们所渴望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制浆效果优异、结构简单且容易清洗的豆浆机。
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豆浆机,包括顶部开口的盛浆容器,作为动力源的电机,所述电机容纳在电机壳体内,所述输出轴穿过所述电机壳体延伸至所述盛浆容器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末端上连接有粉碎刀,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粉碎刀周围的扰流体,所述扰流体整体上沿半封闭曲线延伸。本实用新型的该技术方案的豆浆机,因为扰流体以及相关结构的此种设计,相对比现有技术,使制浆效果方面有所提升,并且,在加工制造成本上,此技术方案的豆浆机因为扰流体的方便加工制造而使整机在制造成本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所述扰流体位于从盛浆容器内壁向电机的输出轴延伸的轨迹上,且延伸方向与粉碎刀旋转方向相同,使得豆子随水流向中心聚拢。
作为一种方式,所述扰流体为半圆形或以电机的输出轴为中心的弧形。可以根据粉碎物料的需要进一步调节弧形开口的大小。开口目的在于让物料通过统一的地方流入和流出,形成较规则的液体流向,有助于物料的整体粉碎效果。
作为另一种方式,所述扰流体大致为以电机的输出轴为中心的半封闭的椭圆形或多边形。
所述扰流体为椭圆形时,开口通常设置于宽度较窄的一端,这样设置目的在于让物料在粉碎腔内停留的时间较久。所述扰流体作为多边形设置时,开口可以为多边形的任意一边,也可以为多边形的任意一角。同样达到小空间粉碎、液体统一流向的效果。
作为再一种方式,所述扰流体延伸轨迹大致为螺旋线。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线的内圈直径为φd1,所述粉碎刀的刀翼外直径φd与所述螺旋线的内圈直径φd1的比值为α为0.1<α≤8。当螺旋线的端部纵向处于粉碎刀的上方时,即有可能螺旋线的内圈直径比粉碎刀的刀翼外直径还小,此时其比值α会小于1;当其比值小于0.1时,螺旋线的内圈直径将会很小,对制浆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本实用新型中,α的比值应大于0.1。螺旋线的端部纵向处于粉碎刀下面时,螺旋线的内圈直径比粉碎刀的刀翼外直径要大,其α的比值大于8时,很难形成规则的液流旋吸。所述螺旋线的纵向间距H为5mm<H≤65mm,当小于5时,浆液流出空隙较小,液流回旋速度较慢,制浆效果不佳;H大于65时,不能形成系统的循环液流,浆液在距离粉碎刀最近的空隙入吸入,最底下的扰流体则形同虚设。所述螺旋线的横向间距L为3mm<L≤35mm,横向间距与纵向间距同理,小于3mm时或大于35时,都形成不了系统的螺旋状液流,导致制浆效果的变差。
作为再一种方式,所述扰流体延伸轨迹是以电机的输出轴为中心的圆为基圆的渐开线。
渐开线的基圆,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就是电机的输出轴为中心的圆。渐开线的形状取决于基圆的大小,基圆越小,渐开线越弯曲;基圆越大,渐开线越平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46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盖板组件、其制备方法及单体电池和电池组
- 下一篇:光刻胶的去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