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铸用中间包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83017.1 | 申请日: | 201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8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詹姆斯·欧文斯通;吴宽;张习熠;姜丹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苏威高级陶瓷(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0 | 分类号: | B22D11/10;B22D41/50;B22D41/5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陆明耀;陈忠辉 |
地址: | 2150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铸用 中间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铸用中间包机构。
背景技术
在板坯铸机的浇铸中,浸入式下水口在浇铸一定时间后弯液面部位因受到保护渣的侵蚀易断裂,此时需要用一新的下水口更换。
目前普通中间包机构存在很多缺点,如图1、图3所示,中间包机构包括浸入式下水口1、上水口9和用于固定上下水口的夹紧装置8,夹紧装置8和水口间通过弹簧11连接,普通的中包机构在快换过程中驱动装置产生的推力与弹簧形成的合力4相垂直,因机构与水口之间有一定的缝隙,板面2移动时会产生微小偏移,使得上下水口的浇铸通道6不能很好对中,易形成偏流。而弹簧11穿过过推力杆10将上水口9和浸入式下水口1夹紧,此时弹簧力的传递过程复杂,机械误差大,不能保证每个推力杆10得到相同的弹力,使得上下水口板面结合不紧密,因吸气而氧化板面2,造成漏钢。在更换的过程中,浸入式下水口1受到的冲击应力大,易产生隐性裂纹,导致水口氧化或强度减小也易发生漏钢事故,中断浇铸。最为关键的是水口颈部(板面与圆柱体的结合处)位置很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裂纹。普通的中间包机构结构复杂,外形粗大,更换水口步骤多,自动化的程度低,更换过程时间长,拉速变化大,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对铸坯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稍有不甚会导致停浇或漏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连铸用中间包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连铸用中间包机构,包括上水口、浸入式下水口和用于固定上下水口的夹紧装置,其中所述夹紧装置上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与上下水口的浇铸轴线夹角成45°。
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连铸用中间包机构,其中所述夹紧装置与水口之间通过氩气密封。
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连铸用中间包机构,其中所述浸入式下水口的支撑面倾斜设置,与浇铸轴线夹角成45°。
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连铸用中间包机构,其中所述浸入式下水口上设置有钢壳,所述钢壳与浸入式下水口的倾斜支撑面的外轮廓形状吻合。
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连铸用中间包机构,其中所述钢壳与水口为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实用新型的连铸用中间包机构,外形尺寸较普通的中包机构小1/3,使得结晶器中有更多的空间更换浸入式下水口,操作更方便。同时改进了上下水口的夹紧方式,使得上下水口面结合更紧密,配合氩封系统,避免了板面因吸气而氧化造成的漏钢事故;在更换水口的过程中,下水口颈部所受到的冲击应力减小了40%~50%,不会产生隐性裂纹。用液压装置取代气动装置,更换过程更平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中普通的中间包机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连铸用中间包机构示意图。
图3:现有技术中普通的中间包机构的浸入式下水口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连铸用中间包机构的浸入式下水口结构示意图。
其中:
1 浸入式下水口 2 板面 3 钢壳
4 弹簧合力 5 支撑面 6 浇铸通道
7 浇铸轴线 8 夹紧装置 9 上水口
10 推力杆 11 弹簧 12 氩气轴
13 氩气孔 14 上水口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连铸用中间包机构,如图2所示,一种连铸用中间包机构,包括上水口9、浸入式下水口1和用于固定上下水口的夹紧装置8,夹紧装置8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水口与上下水口的浇铸轴线7夹角成45°的弹簧11,夹紧装置8与水口之间通过氩气密封。所述夹紧装置8采用现有技术的旋转夹紧方式,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浸入式下水口1的支撑面5成倾斜设置,与浇铸轴线7夹角成45°。浸入式下水口1上通过锁紧螺母限位连接设置有与倾斜支撑面5的外轮廓形状吻合钢壳3。
此机构将支撑面5的夹紧方式设计成a角等于b角,且皆为45度如图4所示,弹簧合力4分解成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力,其中水平的分力保证了浸入式下水口1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偏移,不会导致偏流,同时垂直与板面2运动方向的分力保证了水口在更换过程中的夹紧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苏威高级陶瓷(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维苏威高级陶瓷(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30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注塑模具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高压煲仔饭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