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脉输液分组盒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82937.1 | 申请日: | 201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53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孙溦;郭国宁;郭浩;王钰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G12/00 | 分类号: | A61G1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0 | 代理人: | 赵秉森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脉 输液 分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材,尤其是临床输液时规范静脉用药放置及取用防止差错的一种药品分组摆放盒。
背景技术
现代临床上静脉输液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一次性用药品种多、数量大,受药液分组、配伍禁忌、使用时间等因素影响,每次加药时必须反复核对,认真挑选,浪费了人力;特别是医院病房要为众多病人同时输液,软包装液体平放在桌面上,配药时药品和液体容易造成混乱,导致输液药品污染及差错,工作非常不便。为方便工作,有的配备了空间较大的简易存放盒,仍然不能将每组药品有效分类及安全放置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存在不易消毒、存放分类不清、配药不方便等缺点,并且没有进行病人及组药的区分,无法放置床号标识,不便于核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脉输液分组盒,该静脉输液分组盒易消毒、方便存放输液袋和药品,并且可方便将病人的组药区分并方便病人转床转科的整体药品移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静脉输液分组盒,包括存放输液袋和药品的无盖盒体,该盒体有三块盒壁,其特征是,所述盒体的支撑输液袋的盒壁的高于其他两块盒壁,支撑输液袋的盒壁向盒体外部倾斜,盒体底部设有圆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是:该静脉输液分组盒底由三块盒壁围成半封闭的侧壁,可放置输液袋以及相关的药品,并且一侧开口便于输液软袋的拿取,方便对病人的药品进行分别管理与区分;并且放置输液袋的盒璧向外倾斜,和保持输液袋的放置方向,以免输液袋倒下或是平放;在盒体底部设置了圆孔,在清洗和消毒输液袋存放盒的时候可通过底部圆孔直接将盒体沉入清洗或消毒液中,提高了效率。
进一步,为了将药品和输液袋分开放置也便于拿取,所述的盒体内设有与沿支撑输液袋的盒壁垂直的隔板。将放置药品的部分隔离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可方便存放。
进一步,为了避免病人需要多个静脉输液分组盒的时候出现存放盒随意放置杂乱无章且不便于归类寻找药品,所述的支撑输液袋的盒壁和其它静脉输液分组盒对面合璧相互平行;所述的支撑输液袋的盒壁外侧设有卡住盒璧的卡子。通过卡子将盒体的支撑输液袋的盒壁和其它静脉输液分组盒相对的盒壁连接固定,可形成多个竖向的整体盒体,便于存放更多的药物,同时也可整齐放置,便于归类与病人转科转床时带药移动,提高效率,防止差错。
进一步,从节约材料的角度出发,所述的支撑输液袋的盒壁高出部分的横截面积小于齐平部分的横截面积。这样即可达到放置输液袋和药品的目的,也可节约材料成本。
进一步,为了将病人的编号和其对应的药品对应起来,所述的支撑输液袋的盒壁的顶部设有放置病人床号的卡槽。该卡槽可卡放病人的床号等病人的编号卡,可直观有效地寻找病人所对应的药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输液袋存放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输液袋存放盒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输液袋存放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和3所示,输液袋存放盒的主体部分是存放输液袋和药品的底部为长方形的无盖盒体,该盒体由透明的有机玻璃制成,三块侧壁形成不完全的包围;其中用于支撑输液袋的盒壁1的高度大于其他两块盒壁的高度,支撑输液袋的盒壁1的对面盒壁2也比剩下的一块盒壁高,剩下的一块盒壁与盒体的底面垂直。支撑输液袋的盒壁1和其相对的盒壁2相互平行并向支撑输液袋的盒壁1的一侧外部倾斜,支撑输液袋的盒壁1的外侧面上有一个卡住对面盒壁2的卡子3,通过卡子3可将多个输液盒线性连接,盒体底部贯穿了2个用于将盒体沉如清洗、消毒液中的圆孔5。在盒体中,还有一块隔板6该隔板6与支撑输液袋的盒壁1相垂直,在盒体中隔离了一个独立的无盖有底空腔,可用于放置相应的药品。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29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颈椎保护枕
- 下一篇:悬空式预埋件、预留孔洞模板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