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室内臭气的高效净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76912.0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21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韩檬;张曙光;高建东;郝永俊;赵昕哲;闫志海;徐朝阳;董珂;董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天津渤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9/014 | 分类号: | A61L9/014;A61L9/015;A61L9/18;A61L101/02;A61L101/04;A61L101/10;A61L101/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5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臭气 高效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气净化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室内臭气的高效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臭气物质指含发臭基团的异味物质,主要为硫化氢、氨、硫醇类及有机胺等含硫、胺基团的气体成分。近年来,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业生产和生活设施的臭气污染治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针对臭气污染的治理技术也在不断被开发出来。人们首先开发了植物液除臭法,即用芳香物质掩蔽臭气,虽然简单易行,但臭气仍然存在,因而不是根治的办法。科技人员随后又开发出生物除臭法,即用微生物分解恶臭分子,但投资及运行成本巨大。采用新型吸附材料—活性炭纤维的吸附除臭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臭气治理方法,但也存在吸附容量低,吸附材料需频繁更换并后处理,运行费用高昂等缺点。近年来,人们又开发出了光催化除臭法,即利用光照催化剂产生离子将恶臭气体分子氧化分解为无害组分,投资及运行费用适中,兼具杀菌消毒作用。但是,该技术仅能处理较低气量的臭气,且达到高除臭率需较长的氧化反应接触时间,设备占地面积也相应增加,同时伴有少量臭氧生成,造成二次污染。
不同除臭技术的综合比较可参见下表。
室内空间通常属于有人活动且臭气无组织排放的场所,换气量一般较低。与其它方法相比,光催化法不仅可以生成负离子等氧化剂有效分解臭气,还可同时产生有益人体健康的离子风,杀菌消毒,清新空气,因而是适于本场所的较佳方案。然而,为达到较佳的除臭效果,光催化法对氧化剂与臭气的接触时间要求较高,导致投资及占地面积较大,应用受到限制。此外,该法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臭氧,形成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制造成本低、运行及维护方便的室内臭气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室内臭气的高效净化装置,包括沿臭气流动方向依次连接并与地面呈水平放置的预过滤网、光催化发生器、臭氧滤层以及活性炭纤维箱。所述预过滤网安装于风管内,位于光催化发生器的上游侧;所述光催化发生器安装于风管内,位于臭氧滤层的上游侧;所述臭氧滤层同样安装于风管内并与活性炭纤维箱的底部相连;所述活性炭纤维箱为矩形,内部装有若干个圆柱形中空滤筒,顶部为出风风道,滤筒外则包裹一定厚度的活性炭纤维层。
所述光催化发生器内的催化剂层材质为氧化钛。
所述活性炭纤维为聚丙烯腈基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为900~1600m2/g。
所述臭氧滤层为负载Ag-Mn催化剂的铝制蜂窝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将活性炭纤维吸附除臭法与光催化除臭法有机结合。利用活性炭纤维层吸附捕集臭气,可以提高臭气分子与离子型氧化剂的接触时间,提升除臭效率,因而可有效减小占地面积及光催化强度,降低光催化成本;通过光催化法分解被吸附的臭气分子,可以有效提高活性炭纤维的使用效率及吸附容量,运行费用得以大大降低;利用价廉且安装方便的催化滤网作为臭氧滤层,可以高效脱除臭氧,减少二次污染,运行维护方便快捷;产生有益人体健康的离子风,杀菌消毒,清新空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制造成本低、运行及维护方便等优点,因而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1、风管,2、预过滤网,3、光催化发生器,4、臭氧滤层,5、中空滤筒,6、活性炭纤维层,7、活性炭纤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天津渤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天津渤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69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1ml一体式螺口结构的注射器
- 下一篇:药片送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