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温反应釜的自动加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74668.4 | 申请日: | 201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5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鲁继;安晓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华核新技术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4/00 | 分类号: | B01J4/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胡恩河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华苑产业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反应 自动 加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自动加料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粉粒体熔融盐高温反应釜的自动加料装置。
背景技术
高温高温反应釜特别是用于熔融盐合成的高温反应釜,是将固定配比的粉粒体原料定时定量的加入到高温反应釜中。此类高温反应釜工作温度较高、釜内料位难以检测,目前生产线的加料方式仍多采用将原料桶备在高温反应釜附近,由人工定时向釜内添加反应原料。加料的周期和加料量的对高温反应釜及合成产品的质量都有重要影响,加料间隔时间过长或加料量不够容易导致高温反应釜的氧化损坏,而加料量过多,造成溢料,不仅会损坏高温反应釜,也造成了物料的浪费。另外,由于高温作业及粉粒体原料粉尘严重,采用人工加料时,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温反应釜自动的加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温反应釜的自动加料装置,包括高温反应釜,探测反馈装置通过导程筒和高温反应釜连通。导程筒安装在支架上,输送设备的出料口与导程筒的侧面接口连通,储料仓的下端出料口和输送设备的进料口连通。
探测反馈装置中的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测得的位移信号和压力信号与控制盒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盒输出的加料控制信号与变频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盒输出的行动/制动信号与探测反馈装置的中电机的控制端连接,变频器的输出信号与输送设备的驱动电机控制端连接。
在变频器的输入、输出两端并联手动开关。
所述的控制盒采用模块化单片机。
所述的输送设备可选用弹簧螺旋输送器。
本实用新型卸料通畅、输送设备结构简单,经久耐用,且可变化输送量。同时可根据生产要求在线设计或修改自动加料的各种参数,具有自动/手动切换功能,异常情况时使用机械加料,不影响高温反应釜生产运行。还可与计算机连接,实现远程实时监控。通过加料、探测自检、报警等功能实现了向高温反应釜自动加料的控制过程,提高了生产线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探测反馈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框图。
其中:
1 高温反应釜 2 探测反馈装置
3 导程筒 4 支架
5 输送设备 6 储料仓
7 控制盒 8 变频器
9 手动开关 10 变频器
20 电机 21 上连接板
22 支撑杆 23 丝杠
24 光杠 25 下连接板
26 位移传感器 27 压力传感器
28 活塞杆 29 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高温反应釜的自动加料装置,包括高温反应釜1,探测反馈装置2通过导程筒3和高温反应釜1连通,导程筒3安装在支架4上,输送设备5的出料口与导程筒3的侧面接口30连通,储料仓6的下端出料口和输送设备5的进料口连通,所输送的粉粒体物料由此进入高温反应釜1内。
探测反馈装置2包括电机20,电机20安装在上连接板21上,在上连接板21的下方两侧设置有四个支撑杆22,在上连接板21的下部、支撑杆22的内侧分别设置丝杠23和光杠24,丝杠23和光杠24的顶部通过轴承与上连接板21连接,丝杠23和光杠24的上部分别通过下连接板25,丝杠23与下连接板25是螺纹配合,电机20和丝杠23连接。在丝杠23和光杠24的之间设置位移传感器26,位移传感器26通过螺栓与下连接板25连接。在下连接板25的下方设置压力传感器27,在压力传感器27的下方设置活塞杆28,在活塞杆28下方设置活塞29,在活塞29下部设有导程筒3。活塞29位于导程筒3内,导程筒3用法兰和下方的反应釜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信号连接是:
如图3所示,探测反馈装置2中的位移传感器26和压力传感器27所测得的位移信号和压力信号与控制盒7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盒7输出的加料控制信号与变频器8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盒7输出的行动/制动信号与探测反馈装置2中的电机20的控制端连接,变频器8的输出信号与输送设备5的驱动电机控制端连接。
在变频器8的输入、输出两端并联手动开关9。
所述的控制盒7采用模块化单片机,主要实现探测、返回、等待、加料、报警等控制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华核新技术开发公司,未经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华核新技术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46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