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大转子固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73809.0 | 申请日: | 201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19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唐佩福;张立海;许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佩福;张立海;许猛 |
主分类号: | A61B17/76 | 分类号: | A61B17/76;A61L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5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股骨 转子 骨折 经皮大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皮大转子固定装置,属于外科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正常的解剖功能恢复是所有骨折治疗的一共同目标,然而股骨转子间骨折却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因为该骨折中75%为不稳定性骨折,骨折后在大转子附着肌肉的牵拉作用下,常使得大转子骨折块向不同方向移位,进而对术后髋关节功能产生影响。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游离大转子骨折块的处理方法是:DHS+空心钉,大转子环抱器(TSP-DHS),DHS+张力带,DHS和大转子锁定接骨板(LTSP)等固定方式,但这些方式都是在髓外固定的前提下进行,并且均需切开复位。就生物力学而言,这些固定器的设计均有其合理性,对于简单的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均能达到有效固定,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对于复杂的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上述方式常不能达到有效固定,失败几率较高,临床效果差,改变大转子固定的设计,使其抵抗外力的牵拉是降低术后大转子移位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在临床工作过程种发现: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大转子骨块由于臀中肌牵拉,张力较大,相对游离,在临床上治疗困难,很难使用单独的内固定进行复位。由于大转子骨块有外展肌群(尤其是臀中肌)附着,因此手术中牢固固定大转子骨块对于患者早期负重和维持正常站立姿势有重要作用,亦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远期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大转子固定装置,其与股骨大转子解剖相匹配,能固定大转子骨折块并对大转子骨折块加压,并通过远端锁定固定的张力带固定设计,在维持稳定性的同时促进骨折愈合,患者也可以在术后提早下地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大转子固定装置均采用医用钛合金制作,并由双钩固定器和把持器两部分构成;其中,所述双钩固定器包括固定钩、固定侧板、以及位于固定钩与固定侧板交界处的方块形突起;固定侧板分为侧板上端和侧板下端,在侧板上端与侧板下端的交界处,侧板上端在中点向两侧分开,形成两个分叉;两个方块形突起位于每个分叉的顶端,并且每个分叉的顶端还连接有固定钩,固定钩与固定侧板之间的夹角为15°;侧板上端与侧板下端不在同一平面上,二者之间平滑过渡,二者之间的夹角为5度;侧板下端上设置有1或2个螺钉固定孔;所述把持器包括夹持端、瞄准端和把持杆;夹持端的末端与方块形突起的形状完全匹配,并且单侧开口,能够直接从前向后嵌合方块形突起,夹持端的上端成”U”形并连接于把持杆,把持杆的另一端连接瞄准端。
瞄准端上设置有定位孔,把持杆成梯形设计。所述两个分叉的顶端间距约为1cm;侧板上端与侧板下端之间的夹角大小可根据大转子骨块形状具体调节。侧板上端的长度为3cm,侧板下端的长度为2cm。所述固定钩为尖锥形,固定钩的锥底直径为2mm,长度为1cm;方块形突起的尺寸为3mm×3mm×1mm。瞄准端与把持杆的末端匹配,并通过螺帽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大转子固定装置经皮大转子固定装置操作方便,能够在维持稳定性的同时促进骨折愈合,患者也可以在术后提早下地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大转子固定装置双钩固定器术后的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大转子固定装置双钩固定器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大转子固定装置双钩固定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大转子固定装置把持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佩福;张立海;许猛,未经唐佩福;张立海;许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38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极片上料滚轧装置
- 下一篇: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电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