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井口纠偏短节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70807.6 | 申请日: | 201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35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蒋伟强;赵长虎;成福田;宋军正;刘迎斌;王法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03 | 分类号: | E21B33/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口 纠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油田抽油机井,是一种因采油树偏斜导致井口偏磨时,用来纠正偏磨的专用井口纠偏短节。
背景技术
由于油井井口的套管头不平,导致井口不平并在安装采油树倾斜。抽油机光杆无法很好对中,光杆在上下运动抽油时中极易磨损盘根,从而导致原油从磨损的盘根处刺漏,污染井口,增加工人工作量。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125699,提供了一种“抽油机井口防偏磨盘根盒”,防止井口光杆偏磨。通过盘根盒中的凹型移动盘保证光杆在偏向各个方向的情况下,都保持相对中心垂直。这种防偏磨盘根盒中的凹型移动盘只能在水平方向移动,对采油树偏斜的油井实用性不强。中国专利公开号:CN2934559公开了一种“防偏磨防喷井口光杆密封装置”,该装置不仅可以任意调解使用方向起到防偏磨的目的,同时设置了防喷浮球,还能防止抽油光杆断裂时引起原油大量外喷。
目前,解决抽油机井口防偏磨的方法都是从改变盘根盒的结构入手,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井口纠偏短节,解决井口偏磨问题。防止由于井口偏磨导致盘根盒频繁刺漏原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井口纠偏短节,主要由外螺纹油管1、内螺纹油管2和纠偏垫块3组成,外螺纹油管1的一端有油管外螺纹,外螺纹油管1的另一端为油管本体;内螺纹油管2的一端有油管内螺纹,内螺纹油管2的另一端为油管本体;其特征在于:在外螺纹油管1的油管本体端面上焊接有一个纠偏垫块3,在纠偏垫块3的上部焊接内螺纹油管2的油管本体端,所述的纠偏垫块3为圆环柱形,纠偏垫块3的内径与的油管本体内径相同;纠偏垫块3的外径与油管本体外径相同,纠偏垫块3的两端平面之间的夹角在1.5~3.5度之间。纠偏垫块3上下两端平面之间的夹角与井口采油树偏斜的角度相同。
简述井口纠偏短节制作方法。参阅图1。采用一根与采油树尺寸配套的油管,取油管的两端部,一个是外螺纹油管1,另一个是内螺纹油管2。再从油管本体上取一段为纠偏垫块3,纠偏垫块3的上下两个端面之间有夹角,夹角的度数与采油树的斜度相同。将纠偏垫块3焊接在外螺纹油管1与内螺纹油管2之间。外螺纹油管1的中心线与内螺纹油管2的中心线之间有一定的夹角。
简述井口纠偏短节的使用方法。参阅图1。井口纠偏短节的下部连接采油树小四通上法兰,井口纠偏短节的上部连接盘根盒。由于井口纠偏短节的上端外螺纹油管1与下端外螺纹油管1相互倾斜,使得油井盘根盒呈倾斜状态,油井盘根盒适应管光杆的斜度,光杆不能偏磨油井盘根盒。纠偏短接的高度一般以30cm为宜,纠偏垫块3根据现场采油树偏斜角度加工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井口纠偏短节,连接在采油树顶部,能纠正采油树偏斜造成光杆偏磨盘根盒,克服井口偏磨现象。
某井,由于采油树向右翼偏斜了3mm,导致转抽油机生产时光杆偏磨严重。在该井安装本井口纠偏短节,运行了3个多月,没有发商井口偏磨现象,试用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井口纠偏短节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外螺纹油管,2.内螺纹油管,3.纠偏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井口纠偏短节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井口纠偏短节,主要由外螺纹油管1、内螺纹油管2和纠偏垫块3组成,外螺纹油管1的一端有油管外螺纹,外螺纹油管1的另一端为油管本体。内螺纹油管2的一端有油管内螺纹,内螺纹油管2的另一端为油管本体。在外螺纹油管1的油管本体端面上焊接有一个纠偏垫块3,在纠偏垫块3的上部焊接内螺纹油管2的油管本体端,所述的纠偏垫块3为圆环柱形。纠偏垫块3的内径与的油管本体内径相同;纠偏垫块3的外径与油管本体外径相同。纠偏垫块3的两端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度。该井口纠偏短接的高度是3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08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