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辐射井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570750.X | 申请日: | 2010-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31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B11/00 | 分类号: | E02B11/00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 地址: | 41001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辐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低坝体浸润线的辐射井。
背景技术
矿山尾矿库堆积坝体中经常设置辐射井来降低坝体浸润线,以维持坝体稳定。如图1和图2所示,在辐射井底部3~5m高度范围内井座前部间隔布置2~3层集渗管2,然后在井座后部中间位置设置一根排渗管6用于排渗。
按现有方法设置辐射井后,坝体浸润线虽然有一定降深,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坝体稳定性,但由于尾矿堆积坝中矿泥夹层、透镜体等的存在,集渗管2向上游打,渗水无法完全集中到辐射井中,浸润线降深效果不是很理想。根据多个尾矿库设置辐射井后的实测数据,现有方法坝体浸润线降低一般在1/2~2/3井深左右,很多时候难以满足坝体稳定性计算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辐射井难以满足坝体稳定性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辐射井,它除现有上游呈扇形布置的集渗管外,在辐射井井筒两侧,平行于坝轴线方向,增设数排集渗管,在坝体内形成一道完整的截渗墙。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所述辐射井,包括井筒、设在井筒后部且与井筒连通的排渗管,沿井筒前部呈扇形布置且与井筒连通的多排集渗管,其特点是,还包括布置在井筒左右两侧且平行于坝轴线方向A的多排集渗管,该集渗管与井筒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集渗管设置在井筒自下向上1/4~1/3的高度范围内,且相邻两排集渗管竖向间距为0.8-1.2m,优选为1m。所述集渗管长度为30-100m。
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相邻两根集渗管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增设的平行于坝轴线布置的集渗管,在坝体内形成一道完整的截渗墙。堆积坝体内渗水经过该截渗墙后,被集渗管集中收集到辐射井中,排往坝外,从而达到降低浸润线,保证坝体安全稳定的目的。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图1是现有辐射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横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横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渗管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井底排渗管布置图。
在图中:
1-井筒; 2,20-集渗管; 3-混凝土底板;
4-井底集渗管; 5-爬梯; 6-排渗管;
7-土工布; 8-渗水孔; 9-坝坡排水沟。
A-坝轴线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辐射井,如图3和4所示,包括带混凝土底板3的井筒1、排渗管6和沿井筒1前部呈扇形布置的多排集渗管2,该井筒1底部设有井底集渗管4,还包括布置在井筒1左右两侧且平行于坝轴线方向A的多排集渗管20,所述集渗管2,20、排渗管6均与井筒1连通。所述集渗管2,20设置在井深自下至上1/4~1/3的高度范围内,且相邻两排集渗管2,20竖向间距为1m,所述集渗管2,20长度均为30-100m,优选为50-80m。
所述井筒1内设有爬梯5;如图4所示,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相邻两根集渗管2,20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度。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排渗管6为现有设计,排渗管6一端延伸至坝外坝坡排水沟9,该排渗管6内设有呈梅花状布置的多个渗水孔8。
所述井底集渗管4的布置方式是一种现有设计,如图6所示,集渗管2,20将液体汇集至排渗管6,然后通过排渗管6排出。
通过在现有辐射井设计的集渗管基础上,在井筒两侧,平行于坝轴线方向A,增设数排集渗管,集渗管2,20长度按各标高堆积坝坝轴线长度确定,外端达到原始山体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未经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07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