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气回收切换阀站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70362.1 | 申请日: | 2010-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93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梁广;曹启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5/40 | 分类号: | C21C5/4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张爱云 | 
| 地址: | 400013***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气 回收 切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气回收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煤气回收切换阀站是转炉煤气净化及回收系统的关键设备。转炉煤气净化技术目前主要有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净化技术主要通过一文、二文或塔文、环缝等净化设备对转炉煤气进行净化,并将高温煤气冷却到60℃左右;干法净化技术主要通过蒸发冷却器、静电除尘器对转炉煤气进行净化,并将高温煤气冷却到180℃左右。经净化和冷却后的转炉煤气经风机输送至煤气回收切换阀站。转炉煤气中CO、O2的浓度可由在线煤气分析仪进行检测。煤气放散管路连至放散烟囱,通过放散点火装置点燃后放散至大气;煤气回收管路连至煤气柜。当煤气中CO、O2的浓度达到煤气回收浓度要求,同时其它煤气回收联锁条件均满足时,煤气回收切换阀站开始进行煤气放散转回收动作,放散阀关闭至全关状态、回收阀开启至全开状态。煤气回收转放散过程则刚好相反,当煤气中CO、O2的浓度达不到煤气回收浓度要求,或者其它煤气回收联锁条件有任一条不能满足时,煤气回收切换阀站开始进行煤气回收转放散动作,放散阀开启至全开状态、回收阀关闭至全关状态。
煤气放散或回收状态下,管网的压力分布是不一样的(参见附图1)。放散状态下,A点、B点压力(表压)约为100Pa,C点压力约为3000Pa(煤气柜背压);回收状态下,A点、C点压力约为3500Pa(煤气柜背压加煤气回收管道阻力损失),B点压力约为0Pa(接近大气压)。如果放散/回收切换过程不做适当控制,管网阻力容易发生突变,会造成抽风量减少,转炉炉口压力增大,炉口有大量煤气溢出,污染炉前环境;另外还可能瞬时出现煤气柜煤气倒流入煤气回收管路等异常情况。这种效应在干法系统里面尤其明显,因为干法系统风机全压升仅8000Pa左右,湿法系统风机全压升为25000Pa左右,切换过程中3000Pa的压力突变对干法系统运行工况影响要大很多。
目前用于转炉煤气回收的阀站有两种:一种是由两个独立的钟形阀(或称杯阀)组成,在湿法和干法系统里均有应用。钟形阀由液压装置驱动,放散钟形阀可进行开度调节,能够实时控制回收钟形阀前后的压差,避免阀门切换过程中管网阻力发生突变。其缺点是:采用钟形阀结构,制造成本高,安装维护复杂。另一种是由两个连为一体的蝶阀组成,仅在湿法系统里有应用。其两个蝶阀由气动驱动,采用连杆连为一体,同步动作,不能单独动作。其缺点是:切换过程中没有对管网压力进行控制,容易引起管网阻力突变,发生炉口煤气外溢和瞬时煤气柜煤气倒流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对管网压力平稳、无扰动的切换的转炉煤气回收切换阀站。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一种煤气回收切换阀站,包括设置在煤气放散管道上的放散阀、设置在煤气回收管道上的回收阀,放散阀和回收阀上均设置有阀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阀门开度检测仪表检测放散阀开度,并传输给PLC控制模块,压差检测仪表检测回收阀前后的压力差,并传输给PLC控制模块;PLC控制模块将经过处理后的控制信号发送给阀门驱动装置对放散阀和回收阀进行控制,放散阀和回收阀均采用蝶阀。
为了保证安全性,阀门驱动装置为独立的驱动装置。
所述阀门驱动装置上连接有事故应急装置,如蓄能器或储气罐。当阀门驱动装置出现断电等故障情况时,有足够的压力能够驱动放散阀和/或回收阀完成一个完整的切换动作,回到安全状态,即煤气回收状态,确保了系统安全。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调节放散阀的开启速度和开度来控制回收杯阀前后压差,实现对管网压力平稳、近似无扰动,避免了切换过程产生系统抽风量突然减少,转炉炉口大量煤气外溢、煤气柜煤气倒流等异常情况发生。具有切换平稳、动作迅速、控制准确、成本降低、安装维护简单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件1为放散阀、件2为回收阀、件3为驱动装置、件4为事故应急装置、件5为压差检测仪表、件6为阀门开度仪表、件7为PLC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03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