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注塑模具的浇口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68040.3 | 申请日: | 201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16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叶海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博超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28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3156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塑 模具 浇口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具体讲是一种注塑模具的浇口结构。
背景技术
对像汽车前保格栅等一些外观质量要求较高的注塑制件,在注塑加工时,注塑模具所采用的浇口结构一般是直浇式浇口,浇口设置在制件的两边,这种浇口结构的设置容易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制件的尺寸较大,流道的长度较长,加工效率较低;二是熔融塑胶在型腔内流动,由于制件各部分尺寸厚度不同,导致流动的熔融塑胶在充满型腔并结合时的温度存在偏差,从而产生较多的熔接线,影响了制件的外观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工效率较高、熔接线数量较少的注塑模具的浇口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如下一种注塑模具的浇口结构,包括主流道、分流道和脱模顶出装置,所述的分流道的进浇点潜入注塑模具分型面的下方,所述的主流道和分流道设置在注塑模具制件型腔长度方向的中间。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将分流道采用潜入的方式进入分型面的下方进胶,进浇点位于制件的内侧并设置在注塑模具制件型腔长度方向的中间,这样进胶时,熔融的塑胶从中间流向制件的两侧,使得单侧的流道长度减半,效率提高,且进胶点位于制件的内侧,从制件的外侧看不出来,因而进胶点不会影响制件的外观,另外由于主流道和分流道设置在制件的中间,这样熔融的塑胶在融合时位于制件的两侧,且由于制件左右对称,因而熔接线较少,即使产生少量的熔接线且位置位于制件的两侧,在制件安装使用后也被遮掩,因而不会对制件的外观造成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的顶出装置为斜顶脱模装置,所述的斜顶脱模装置包括顶针和套设在顶针的顶针回位弹簧,本优选方式采用斜顶脱模装置便于在加工完毕后脱模,在斜顶脱模装置顶出脱模后可使顶针自动回位,便于下一制件的继续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的浇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的浇口结构的制件示意图。
图中所示:
1、主流道,2、分流道,3、脱模顶出装置,3.1、顶针,3.2、顶针回位弹簧,4、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中所示,一种注塑模具的浇口结构,包括主流道1、分流道2和脱模顶出装置3,所述的分流道2的进浇点潜入注塑模具分型面的下方,所述的主流道1和分流道2设置在注塑模具制件型腔长度方向的中间。
所述的顶出装置3为斜顶脱模装置,所述的斜顶脱模装置3包括顶针3.1和套设在顶针3.1的顶针回位弹簧3.2。
在此,特别说明,所述的斜顶脱模装置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做详细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最佳实施方式,很显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仍可做出很多变化和改进,如所述的主流道的位置关系可与型腔设置为5°~30°的夹角,又如所述的斜顶脱模装置的倾斜角度可以为5°~25°等。在此,应该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所做出的任何改变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博超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博超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680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内多腔切浇口机构
- 下一篇:注塑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