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起重功能的救援铁锹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64430.3 | 申请日: | 2010-10-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52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国;朱逸颖;杨文恺;刘志刚;张海南;董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F3/02 | 分类号: | E02F3/02;B66F3/08 |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重 功能 救援 铁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援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救援铁锹,适用于地震、塌楼、泥石流等灾害中实施人员和财产救援。
背景技术
在地震、塌楼、泥石流等灾害中,大量的房屋、桥梁和建筑物倒塌,人员和贵重物体被埋藏于泥石堆中,经常使用铁锹进行人员施救和财产挽回。常规的铁锹主要用于铲土,但在灾害产生的泥石堆中经常出现重型障碍物,铁锹难以移除此类物体,一般会另外启用千斤顶等大型起重设备。但在灾害现场,由于现场混乱、交通不便、物力有限,起重设备的启用必然面临许多困难,从而影响救援效率。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兼具千斤顶和铁锹功能的设备,以减少灾害产生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起重功能的救援铁锹,兼具铲土和起重作用,有效提高救援效率。
一种带起重功能的救援铁锹,包括一个主锹和两个副锹,主锹和副锹的锹面与锹杆为可拆卸连接,副锹的锹杆由两等长短杆铰接构成;用于起重时,两副锹的锹杆作为起重臂,两起重臂通过端部活动连接形成四边形,主锹的锹杆作为起重丝杠穿过两起重臂的连接处,旋转丝杠,起重臂铰接处产生位移实现起重。
所述主锹的锹杆表面套有外筒。
所述副锹的锹杆铰接处安放有一套筒。
所述主锹的锹杆的端部接有一旋转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铁锹包含三把独立的铁锹,必要时,通过简单的组装就可以实现千斤顶功能。本产品组合成千斤顶后,基本结构类似于剪式千斤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几何性质,在四条边都不变的情况下,旋转丝杠人为的减少一条对角线的长度,必将增加了另一条对角线的长度。本实用新型在完成千斤顶的功用后可以拆卸,还原成三把铁锹,继续发挥铁锹的作用。
由于本产品采用了组合—拆分式的结构设计的千斤顶和铁锹,因而具有快速投放,轻便易携带,集成度高的优势。在自然灾害发生初期,大型救援设备无法快速进入震区,往往只能是救灾人员徒步进入震区。携带这种多功能铁锹后,救援人员就可以在使用铁锹的同时发挥千斤顶的作用,解救更多被压在重物下的灾民,而不用使用铁锹以外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铁锹的主锹外形结构。
图2是本新型铁锹的副锹外形结构。
图3是本新型铁锹组合成千斤顶后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新型铁锹的主锹外形结构,图2是本新型铁锹的副锹外形结构。主锹的锹杆在起重时用作丝杠,因此比较细长,从铲土手持舒适度考虑,可在其表面套一外筒。副锹的锹杆在起重时用作起重臂,因此将该锹杆设计为两段铰接式,通过驱使锹杆铰接处的位移实现起重,用于铲土时通过在副锹的锹杆铰接处安放一套筒5以固定两连接杆。
作为铁锹使用时,使用方法与平常铁锹相同。作为千斤顶使用时,使用者先将主锹的锹面1卸下,从外筒2中取出丝杠3。再将两把副锹的锹面4拆去,旋纽副锹的套筒5,露出副锹折叠支撑处6,将两把副锹的锹尾部和前部首尾相接(尾部和前部有卡槽,可以直接相连)组成平行四边形的形式,最后将丝杠插入首尾两端,就构成了千斤顶的形式。旋转尾部的旋转手柄就能调整千斤顶的高度,发挥千斤顶的功用。拆卸的时候先抽出丝杠,再依照组装相反的顺序就能还原成三把铁锹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说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644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