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梯减震安全防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63460.2 | 申请日: | 2010-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27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其;唐慧强;张自嘉;杨常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B5/02 | 分类号: | B66B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4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减震 安全 防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防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梯减震安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梯已经在高层建筑中广泛使用,电梯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电梯都安装有刹车装置,刹车装置会监控电梯的下落速度。当电梯出现故障,下落速度超过正常下降速度的1.3倍时,刹车装置的控制机构将切断电梯车厢的电源以停止运作。若切断电源后,下落速度仍超过下降速度的1.4倍时,控制机构启动刹车装置以停止电梯下落。
然而即使电梯的刹车装置启动,电梯下落的速度减小,因为电梯下降速度的急速减小,加速度仍然较大,电梯里面的人仍会承受电梯底部传来的巨大的压力。如果电梯里面的人员没有安全意识,在刹车时站立姿势不正确,仍会造成腰椎等部位受伤。在电梯刹车时,还会使电梯震动。导致里面的人员站立不稳。在电梯出现故障时,里面的乘客非常容易出现恐慌心理,希望能有什么东西来保护自身以增加安全感,有很多的电梯安全事故并不是直接因电梯故障造成,而是因为被困人员内心恐慌,采取了不当措施造成了其他的安全事故。目前,电梯里还没有相应的防护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减震安全防护装置客服了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升降电梯轿厢减震安全防护装置,在电梯发生故障时,使得里面的乘客身体能分散承受压力,减小受伤的概率或者财产损失,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的电梯安全减震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梯减震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电梯轿厢本体,第一气囊,第 二气囊,第三气囊,减震弹簧组,加速度传感器组,下盖板;所述的电梯轿厢本体的顶盖板处安装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布置在电梯轿厢本体的轿壁四周,在电梯轿厢本体靠近底板处布置下盖板,电梯轿厢本体与下盖板之间布置减震弹簧组与加速度传感器组,下盖板内布置第三气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梯减震安全防护装置,所述的下盖板是减震合金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梯减震安全防护装置,所述的减震弹簧组与下盖板加之间是钢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梯减震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速器传感器组由3个或5个加速器传感器构成。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增强电梯安全性,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缓冲吸收能力强的减震安全防护装置,安装在电梯轿厢底部的加速度传感器组监测电梯是否出现异常,电梯一旦出现故障减震弹簧组工作,吸收能量,气囊保护轿厢内人员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电梯轿厢本体,2是第一气囊,3是第二气囊,4是第三气囊,5是减震弹簧组,6是加速度传感器组,7是下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电梯减震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电梯轿厢本体1,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3,第三气囊4,减震弹簧组5,加速度传感器组6,下盖板7。
电梯轿厢本体1的顶盖板处安装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3布置在电梯轿厢本体1的轿壁四周布置第二气囊3。在电梯轿厢本体1靠近底板处布置下盖板7,电梯轿厢本体1与电梯轿厢本体1底板之间布置减震弹簧组5与加速度传感器组6,下盖板7内布置第三气囊4。 所述的下盖板6是减震合金板。
电梯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弹簧减震组中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减震合金板与下钢板之间通过弹簧减震组的中的弹簧套进行刚性连接。
当电梯发生故障,出现不正常的下坠,加速度传感器组获得电梯轿厢的加速度,通过信息融合最终确定是接近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弹簧减震组中的弹簧立即打开处于工作缓冲状态,下钢板与减震合金板之间的连接不再是刚性连接。加速度传感器组一般由3-5个加速度传感器组成,其具体安装在轿厢底部或者顶部或者轿厢侧面的墙壁内,其具有信息融合功能,具有高灵敏度和故障检测功能。
在电梯轿厢的底部缓冲合金板内设置有若干个安全气囊,在电梯前后左右四壁以及顶部每一处至少设置一个安全气囊。减震合金板是一种内部填充泡沫铝的缓冲合金板,该缓冲合金板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成本低,缓冲吸收能力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634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