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利用扫描方式产生的多波长合成型激光线型光源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63121.4 | 申请日: | 201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25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林明发;金纬;周进;常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C5/342 | 分类号: | B07C5/3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扫描 方式 产生 波长 成型 激光 线型 光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分选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利用扫描方式产生的多波长合成型激光线型光源。
背景技术
光电分选的基本原理是在某一特征波长位置好物料和坏物料以及异物之间达到信号差异的最大化,利用这一波长位置选择合适的光源则可进行物料区分。因此,光源特征波长的选择至关重要。
目前,已有的光电色选装置中采用的光源通常为发出特定颜色的荧光光源,其光谱为带有特征波长的连续光谱,但是该类光源发射光谱的波段半波宽度较宽,对于某一种物料的色选,能量利用率较低,且不是特征波长位置的光能量有可能降低信号的信噪比。
目前,根据物料的不同需要更换相应的荧光灯管,但是在同一种物料的色选模式下通常只能使用一种颜色的灯管,当遇到一种物料中存在多种异物时很难用一种颜色的光源完全剔除异物。另外当物料和异物之间颜色相同或者相近时,使用荧光灯管也很难将其分开。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的荧光光源色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量利用效率高,结构紧凑且根据不同物料可以方便选择相应特征波长的利用扫描方式产生的多波长合成型激光线型光源。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扫描方式产生的多波长合成型激光线型光源,包括:
激光光源部分,用于产生多种不同波长的激光束;
激光合束装置部分,用于将多种不同波长的激光束进行合束输出;
扫描装置部分,用于将多种不同波长的激光束转变成线型光源。
其中,所述激光光源部分包括多个输出不同波长光的激光器按一定顺序的组合;
所述多个输出不同波长光的激光器包括红光激光器、绿光激光器、蓝光激光器和红外激光器;
所述激光合束装置中包括沿光路方向依次倾斜设置的透红反绿合束片、透绿反蓝合束片和透红外反可见光合束片;
优选地,所述激光器为固态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或气体激光器。
与现有光电分选装置中普遍使用的光源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激光合束原理可以使不同波长的光传播在同一光路上,为剔除对象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
(2)由于激光光源的单色性和方向性,激光能够穿透某些物料表面与物料发生相互作用,分选的原理从物料表面颜色延伸到物料内部结构和生物特性(比如荧光效应和近红外吸收),为提高分选精度提供了上升空间。
(3)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选物料中保留对象和剔除对象对应光谱响应信号差异最大的波长位置来选择相应波长的激光作为光源,有效提高探测信号,减少能量浪费。
(4)该光源是通过扫描方式检测一条直线上的物料,由激光光源,激光合束装置,激光扫描装置三部分组成,结构简单,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激光光源部分和激光合束装置部分的示意图;
图3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激光扫描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线型光源装置包括激光光源部分1,激光合束装置部分2、激光扫描装置部分3。
其中激光光源部分1由四个发射不同波长激光的激光器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由于物料的每种分选对象对应一种波长的光,因此在实际中,可以根据装置可能分选的所有分选对象设置输出各自波长的激光器。例如在图2中特别地以激光器包括输出红色激光的红光激光器11、输出绿色激光的绿光激光器12、输出蓝色激光的蓝光激光器13和输出红外光的红外激光器14为例。
上述各个激光器可以为固态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或气体激光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合肥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631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