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克氏原螯虾隐蔽繁殖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60644.3 | 申请日: | 201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97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荣;韩晓磊;宋亮;任丽珍;程利民;李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克氏原螯虾 隐蔽 繁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品养殖用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克氏原螯虾隐蔽繁殖的装置。
背景技术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elarkii),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1918年日本将小龙虾作为牛蛙的饵料从美国引进,并在日本大面积的繁衍和扩散。1938年,小龙虾从日本传入中国,由于该虾适应性强、食性广、生命力和繁殖力强并且对水质要求不高,因而自然种群快速发展,现已扩展到我国大部分省市,在有的湖泊和地区已形成优势种群,成为归化于我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业已成为了我国淡水虾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克氏原螯虾繁殖季节有在池壁打洞的习性,并且在洞中越冬,完成其繁殖下一代的任务。
为了顺应克氏原螯虾的生活习性,通常以自然的方式养殖,即采用土池养殖,但是存在捕获的困惑,以及造成对池塘壁的破坏。因此如何在兼顾克氏原螯虾的生活习性与捕捉及保护池塘堤岸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于养殖业界。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顺应克氏原螯虾生活习性又能有效地保护养殖池塘堤岸而藉以在捕捉期方便捕捉的用于克氏原螯虾隐蔽繁殖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用于克氏原螯虾隐蔽繁殖的装置,包括一掩体,该掩体由既彼此连接又相互分隔的窝构成,每一窝具有一容纳所述克氏原螯虾的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窝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六边形、矩形、正方形或多边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掩体由聚丙烯、聚氯乙烯或玻璃钢构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既能满足克氏原螯虾的隐蔽繁殖要求,又能理想地保障池塘堤岸免遭克氏原螯虾挖损乃至垮塌,并且还有助于捕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暨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见图1,给出了由玻璃钢经模制成型的掩体1,该掩体1由彼此既连接又相互(彼此)分隔的窝11集合构成,每个窝11具有一容纳克氏原螯虾的容纳空间111,容纳空间111的大小(直径)和深度与克氏原螯虾的隐蔽繁殖所需的要求相适应,因为过大则造成制作掩体1的材料的不合理浪费,过小则会影响繁殖环境,通常情况下将容纳空间11的直径选择为5-6cm,深度选择为15-18cm。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窝11的截面形状表现为六边形,即呈蜂窝状的构造。
实施例2:
图略,仅将制作掩体1的材料改为聚丙烯,将窝11的截面形状改为圆形,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实施例3:
图略,仅将制作掩体1的材料改为聚氯乙烯,将窝11的贲面形状改为四边形,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应用例:
继续见图1,在图1中给出了池塘2,将实施例1-3中的任一实施例所得到的用于克氏原螯虾隐蔽繁殖的装置置于池塘2的池塘壁上,为了避免倾翻,可用固定件对其固定,当克氏原螯虾需要隐蔽繁养时,则钻入掩体1的窝11的容纳空间111内。由于存在现成的掩体1,因此克氏原螯虾一般不会再在池壁打孔,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池塘堤岸。当要捕获时,只要撤去挂置在池塘壁上的用于克氏原螯虾隐蔽繁殖的装置,便可方便捕获,因为失去了掩体1便难于逃遁和躲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理工学院,未经常熟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606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垂钓用两面有磁多功能拉饵盘
- 下一篇:鸡脚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