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拦藻围隔带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58986.1 | 申请日: | 2010-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31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陈云峰;张浏;张彦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B15/08 | 分类号: | E02B15/08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3006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拦藻围隔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湖泊、水库、景观水等开放水体的富营养化治理与生态修复用具,具体涉及藻类水华防治用的拦藻围隔带。
背景技术
藻类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突出矛盾,每暴发一次水华,水生态环境就经历一次“休克”。年复一年的水华严重损害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饮用水源受到威胁、鱼类杂型化小型化、沉水植被大量消亡、湖滨湿地严重退化......已成为许多湖泊、水库、景观水的共性问题,藻类水华防治是当前富营养化治理的当务之急。
藻类水华防治根据不同的保护目标,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或者方法组合。其中,对已发生的藻类水华,采用蓝藻围隔实施有效的物理拦截,对饮用水源保护、重点生态区域防护、重要景观节点保护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拦藻围隔一般由浮子和裙体两部分组成,对漂浮于水面藻类的拦截效果主要取决于浮子的干舷高度(浮子露出水面的高度)。当水体的风壅高度较大时,往往会出现藻类随波浪爬高翻越浮子的情况,降低了围隔拦截藻类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更有效、更稳定的开放水体藻类水华的拦藻围隔带,本实用新型将单层的线状围隔改良为双层的带状围隔,显著提高了拦截藻类的效率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拦藻围隔带,包括有单层围隔,单层围隔由浮于水面的浮子和没入水下的裙体两部分组成,裙体下端设有配重,其特征在于,单层围隔外侧设有与之联结的浮子带,所述的浮子带由多个浮子依次联结而成。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拦藻围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子的干舷高度在200-400mm,浮子带纵深在600~1200mm。
所述的裙体采用PVC布、浸胶帆布制作,表面设置横向和纵向的加强带,采用石笼或者铁链作为配重。
所述的浮子表层采用抗老化橡胶或者涂覆抗紫外线材料的高强度PVC布裹覆,内置水滴状的泡沫塑料,泡沫塑料下部设置配重棒,总体呈不倒翁的浮力稳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围隔带的平面结构由相互连接的单层围隔带和外侧浮子带组成,可实现数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快速布设;
2、单层围隔对漂浮于水面藻类的拦截效果主要取决于浮子的干舷高度,本实用新型则取决于内层围隔带和外侧浮子带的干舷高度以及浮子带的纵深。一个浮子的干舷高度一般在300mm左右,浮子带纵深在600~1200mm。换言之,即使藻类随波浪爬高翻越第一层浮子,也难以再爬高翻越第二层围隔的浮子,因此显著提高了拦截藻类的效率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层围隔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浮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拦藻围隔带,包括有单层围隔1,单层围隔1由浮于水面的浮子3和没入水下的裙体4两部分组成,裙体4下端设有石笼或者铁链作为配重6,单层围隔1外侧设有与之联结的浮子带2,所述的浮子带2由多个浮子3依次联结而成。
浮子3的干舷高度在200-400mm,浮子带2的纵深在600~1200mm。
裙体4采用PVC布、浸胶帆布制作,表面设置横向和纵向的加强带5,所述的浮子3表层采用抗老化橡胶或者涂覆抗紫外线材料的高强度PVC布裹覆,内置水滴状的泡沫塑料,泡沫塑料下部设置配重棒7,总体呈不倒翁的浮力稳定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89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笔记本电脑的按键模组
- 下一篇:缝合练习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