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58718.X | 申请日: | 201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86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胡可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可嘉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F23D14/58;F23D14/6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王楚鸿 |
地址: | 529100 广东省中山市南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常用的厨房用具,现有燃气灶的燃烧器通过两个燃气通道分别对内火冠与外火冠供气,而外火冠的直径较大,对于外火冠使用单个通道供气的情况,由于在外火冠上远离进气口一端的燃气压力与靠近进气口一端的燃气压力不等,容易造成火焰不均匀,出现黄焰;部分新型的燃气灶外火冠使用了单进气管双出气口的供气方式,即将一个进气口分成两个出气口,通过两个气流通道对火冠进行供气,能减少黄焰的产生,这种结构的燃气分配器,两出气口与进气口之间的距离不等,造成两个出气口之间的压力不相等,使外火冠中的火焰不均匀,也产生黄焰的情况;同时,目前市面上的燃烧器火盖、燃气分配器的结构设计也不够合理,导致燃气的燃烧效率不高,从而使能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人为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燃烧器设计通过多次试验证明,改进后燃烧器大大提高了燃烧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同时,申请人还同时递交了三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其名称分别是《一种燃气分配器》、《用于燃气灶的燃气引射器》、《一种燃烧器火盖》,本实用新型就是在上述三个专利申请的基础上,实现一个燃气燃烧器的总成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有效提高燃烧效率的燃气燃烧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燃气燃烧器,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有燃气分配器、燃气引射器、火盖底座及火盖,火盖由外火盖和内火盖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气分配器上设有一个外焰进气口,其通过长度大致相等的气流通道接通两外焰出气口,燃气分配器上还设有一个内焰进气口,内焰进气口通过气流通道接通一个内焰出气口,外焰出气口和内焰出气口上均安装有燃气喷嘴;所述的燃气分配器上设有支撑座,所述的燃气引射器通过支撑座安装在燃气分配器上,燃气引射器上设有分别与外焰出气口和内焰出气口相对应的外焰引射腔、内焰引射腔,所述内火盖扣装在内焰引射腔上端;燃气引射器上还设有可吸入空气的负压窗,负压窗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内焰引射腔、外焰引射腔的引射方向相垂直;所述火盖底座底部设有两个对应外焰引射腔的进气口,火盖底座上部设有环状开口,环状开口与两个进气口之间设有环状气流通道;所述外火盖底部设有环状通气槽,环状通气槽扣接在环状气流通道上;外火盖上还设有穿透其上表面、与环状通气槽相导通、呈环形阵列的若干直通喷气孔,各喷气孔的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交形成外火盖的同心圆;所述外火盖的内环侧壁上设有向外火盖上表面扩张的过渡斜面,外火盖上设有穿透过渡斜面、与环状通气槽相导通、呈圆形阵列的若干直通喷气孔,各喷气孔的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交形成外火盖的同心圆。
进一步设计,所述穿透外火盖上表面的若干直通喷气孔,其轴线向下延伸与水平面形成60°夹角;所述穿透过渡斜面的若干喷气孔,其轴线向下延伸与水平面形成30°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燃气分配器两外焰出气口与外焰进气口之间的气流通道长度大致相等,因此保证了燃气压力分配均衡,避免了因压力不均产生的黄焰现象,提高了燃烧效率;专为空气的吸入,在燃气引射器上设置负压窗,燃烧效率高提高;火盖独特的喷气孔设计,喷出的燃气混合气可充分燃烧,也大大的提高了燃烧效率;各部件配合得当,结构紧凑,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配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燃气分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燃气引射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外火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外火盖喷气孔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外火盖喷气孔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外火盖喷气孔的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可嘉,未经胡可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87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洞测试装置
- 下一篇:并联风机动力型变风量末端送风装置